正文 第1章 、從河邊到東瀛的人生之旅(1)(1 / 3)

1、 出生於百姓人家的閻錫山,在私塾和店鋪裏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清朝光緒九年農曆九月初八,也就是公元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在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的“永和堡”裏誕生。

閻錫山後來由於曾當過山西督軍、都督、省長,還出任過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官高位重,權勢顯赫,所以,在一些人看來,他必定出身名門,血統高貴。這也難怪,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文化的社會裏,受封建世襲製度以及“上尊下卑”,“富貴在天”等觀念的影響,人們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大凡王侯將相,達官顯貴,其出身定然非同一般,並且出生時還往往有著異常之兆,像閻錫山這等人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閻錫山就是出生在一戶尋常百姓人家。隻不過,由於他的父親當時在本村經營有三十幾畝土地,在五台縣城裏還開著一個雜貨店,光景比起那些貧苦人家來,要殷實一些。至於閻錫山這一族的發達,成為河邊村的望族,那也是閻錫山發跡以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它隻是個小門小戶,並不起眼,甚至因此還受到本村一些大戶望族的歧視。

閻錫山的出生地河邊村,所以定名如此,可能與它處於滹沱河邊有關。這個村莊西臨滹沱河,東靠文山,依山傍水。滹沱河從南向東北流去,彎彎曲曲,宛若給村莊攔腰係了一條玉帶。文山前的五條溝壑間的山脊逶迤而下,直至村前,似五條巨龍爭向河邊飲水。山脊兩側坡上被開墾出的層層梯田,猶如龍身上的片片鱗甲,如此山水形勝,很容易讓人們把它與閻錫山聯係起來,產生種種遐想。

河邊村有近千戶人家,順著山勢散住在山腳之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形成十八個堡子。閻錫山出生的永和堡,位於村東南的一個土丘上,是本村最高的地方。因為堡子內建有個文昌廟,所以,村裏人就習慣地把它叫做文昌堡,年深日久,永和堡反而鮮為人知了。

其實,閻錫山的先世並不住在河邊村。他的祖籍,據其父去世後他給做的《哀啟》中說是“先世於明洪武初由洪洞棘針溝遷居陽曲縣坡子街,繼而遷居五台縣長條坡,終乃定居河邊村,遂隸籍五台”。閻家在洪洞縣棘針溝、陽曲坡子街、五台縣長條坡的曆代先世已無可考,就是明末清初最後定居在河邊村的先祖,直至閻錫山以前的六代,閻家幾代先世們叫什麼,也無人知曉,隻知道定居河邊村的始祖及其後的第五代,都是些受苦人,靠種地、馱炭和給財主做短工養家糊口。在第五代的閻家有兄弟三個,由於遇到荒年,無法生活,其中的老二還去了河南逃荒,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老大、老二兩家和老二的後代繁衍生息,人口漸增,在河邊村形成了閻家所說的東股、中股和西股三支。閻錫山這一家屬於東股一支。至於閻家落腳到河邊後到閻錫山曾祖父以前這七代先人的名字,是在閻錫山發跡後,其父閻書堂從五台縣請來一位舉人給閻家修家譜,製定了家族譜係後,按照“思光大義綿泰雲,書錫誌樹立世文,振興培基成元國,肇啟宏學定效勤,萬象本源實一體,聖賢主德讚中庸,昌明禮教崇忠恕,化習存誠重敬恭”( 閻錫珍:《五台閻氏族譜》第四冊),

從思字到泰字輩這幾代先人才有了所謂名字。因此,這些名字並非當時使用的真實名字,到雲字輩以後,名字才和實際稱呼大體一致起來。

再從閻家的光景來看,也是到了第六代即閻錫山的曾祖父閻興泰這一代,其家道才開始有了轉變。閻興泰在哥哥閻安泰的幫助下,曾在私塾讀了幾年書,他看到哥哥馱炭賣炭十分辛苦,18歲時便毅然輟學經商,經人推薦到山陰縣廣武鎮永恒糧店當了一名小夥計。閻興泰進店後,非常勤快,辦事又十分幹練,很快受到掌櫃的賞識,更重要的是他靠在私塾打下的功底,經常幫助少掌櫃指點修改櫃上掌筆先生送給少掌櫃的信件中的問題和差錯。掌筆先生起初不以為然,時間一長就產生懷疑,因為他清楚少掌櫃沒有如此高深的文化,一定是有高人指點,在他再三探問下,少掌櫃雖然告訴他確實有人指點,但就是不說是誰。掌筆先生遂向老掌櫃的說:“櫃上向外發送的信件中,如果發生差錯,那是櫃上的恥辱,我文化有限,實在力不從心,櫃上既有如此人才,何不使用,以彌補我的不足”。老掌櫃聽了,急忙詢問少掌櫃,少掌櫃才不得不以實相告。老掌櫃十分高興,馬上讓閻興泰參與了文案事務,這時,閻興泰進店才4個月。過了三年,老掌櫃的讓他頂了四厘股子,再以後,又讓他頂了整股。按當時多數店鋪的規矩,作為小夥計,就是頂人身股頂多也隻能有個一厘股子,閻興泰盡管參與了文案事務,實際上夥計的身份並未改變,至於能頂上整股的,那也是經理一級的人員,或者是入號年久的資深夥計,因而,這在當時的店鋪裏,尤其是永恒糧店實屬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