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別高高在上,要適當俗一點(1 / 3)

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孟子·告子下》)

人不要怕俗,但不能俗不可耐。人可以術高,但不能高高在上。假如你能讓自己略微俗一點,就會立即感受到生活簡單的快樂。請你學會把眼光看近一點吧!

選擇決定成敗

大道流行,泥沙俱下。隻有俗得下去的人才能浮得上來,就好比我們把一本書扔進水裏會沉,但丟一把老茶壺就不會沉了。高人以無能統有能,以弱智勝有智,靠的全是一個“俗”字。

少年時我在家裏務農,一邊修經史。那段時間我自以為正統,別人卻一致認為我怪僻。後來我走出鄉村,來到城市裏,我受不了城裏人的俗氣,刻意與他們保持距離,我喜歡的都是些別人不喜歡的事,當然世人皆俗,我獨為雅士。

再過了些年,我也成家了,每天做的無非是俗事,但也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買菜與賣菜人討價還價;坐公共汽車別人踩到我,我也會逼著他說對不起;與朋友一齊聊女人,眉飛色舞;見到新聞裏莊嚴的場麵就覺得很搞笑。可以說,我變俗了,但我快樂了進步了,這非常好。大俗才是大雅,不俗不能真雅。俗氣造就真正的男人。

大丈夫都是俗氣的。俗氣,所以大氣。

《水滸》裏的英雄滿口粗話,《古惑仔》裏的陳浩南與山雞無非是街頭混混。但真正的英雄就是從市井中產生的,才會有大丈夫氣概。

孟子一生沒做過官,和顏回一樣長期住在陋巷裏,也和子路一樣長期混跡江湖。孟子深知平民中多有豪傑之士,耳濡目染既久,孟子也豪爽起來。

孟子身上的陽剛之氣從哪裏來?並非來自他的老師子思,也並非來自他的老師的老師孔子,而是來自街頭,來自市井,來自貧民窟。

孟子還有些刺客精神,他說“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可以為證。孟子好鬥,喜歡軍事,他動輒拿殺仗比喻人生種種,孟子的修養方法是一種激情的修養,與其他人不同。孟子說:“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就是此意。

孔子主張平和,孟子主張激烈反抗,這是因為從春秋到戰國,中國平民所受的壓迫越來越大,不得不起來反抗暴政。孟子作為平民的代言人,當然也充滿了不屈的鬥誌。

與孟子同時代的墨子提倡“非攻”,同時也提倡抵抗暴君統治,二子皆有傲骨。

墨子修身之大法為“忍”。墨子一派學大禹,苦幹苦忍,力挽狂瀾。雖然偉大,但太自我摧殘,不好提倡。

莊子修身之大法為“忘”。莊子一派遊戲風塵,笑忘人生,借亂世而逍遙,其瀟灑可以神往,但極難學成。

隻有孟子的做法最適合我們。孟子的修身大法為“鬥”。孟子一派仁心義膽,恩怨分明,以大丈夫而快其一生。

當然,孟子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一位宗師。他張揚而不囂張,勇猛而不魯莽,因此可以全身而無害,並能快樂一生,激情無限,魅力亦無限。

與孟子同為儒家宗師的苟子很雅氣,禮樂很精,本身又為文學之士,但苟子的修為比孟子就差了一大截,這其中有學問。苟子做官做得不小,又主張法家之術,因此苟子雖然高明,半邊身子已被君王收買,未諳自由之道。

孟子全身上下赤裸裸,根本不理禮法那一套,因此最得孔子陽剛之道的真傳。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以“孔孟”並提,而不是以“孔苟”並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中,隻有孟子一人得了孔子的真傳。孔子的真傳是什麼?那就是快樂主義與陽剛之氣。

關於孔子的陽剛之氣,請參考拙著《孔子做人絕學》。在此我強調的是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本身並非從孔子而來,而是來自平民的天生反叛精神,但因為與孔子之道暗合,所以孟子也樂意認為自己是孔子之徒。這是很好的。如苟子諸人,則永遠在孔外科徊!

我本人非常崇尚陽剛之氣,中國人最寶貴的就是陽剛之氣。中國男人最缺乏的也是陽剛之氣。那麼大家都來學孟子吧!他會教你怎樣做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