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良心是做人第一法則(1 / 2)

良心不是人生中的一個虛詞,而是直接關係到成敗的一個關鍵詞。假如你失去良心,可能會為達到了某一種目的而竊喜,但絕對會留下罵名。或許你又覺得罵名有什麼可怕呢,難道能罵倒自己嗎?你的這種思路誤區,就決定了你一生必走小人之路。小人能做成大事嗎?選擇決定成敗

“義”就是個人的良心,天下的公理。一言以蔽之,是給予而非掠奪。求利是對的,但要用義來求利。無義之利就像沒有源頭的水流不長,講義的人必有大利,細水長流。

從前有兩個人做生意,一個斤斤計較,另一個不較得失,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隻要大頭,不要小頭”。如果他誌在賺1萬元,實際賺了8000或5000元,他也認為很好。而那位斤斤計較的人如果要賺1萬元就一定要賺1萬元,少一分都不行,於是他很在意每個環節,力保萬無一失。

這兩個人誰獲利最多?

當然是“不較得失”的那個人獲利多。那個斤斤計較的人則賺少賠多。

你苦心求利,反而無利。

你一切無所謂,反而有利。

事情就這麼神奇。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包含兩個規律:

一、事情本身的規律。二、人做事的規律。人們往往隻看到人做事的規律,沒有看到事情本身的規律。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它有生命,在變化,而且會終結。但人們通常認為事情是死的,永遠可以做,永遠不過時,無疑這大錯特錯。

有的事情隻能做一次,稍縱即失,一次就過時。有的事情意義有限,不能產生你期望的東西。有的事情雖好,但一做就糟,因為它本身是拒絕人的。

可以這麼說,絕大部分事情都是無利的,隻會耗人精力,不會給人好處。在此情況下,我們強迫自己去做事,當然沒什麼利了。

因此高明者往往不言利,他隻希望把自己做好。他當然也積極做事,但並不在乎結果,他做事隻是好奇,隻是想看看自己能做出幾分成績,僅此而已。

他灑脫,所以多收獲。

他不抓住什麼,所以不失去什麼。他一切無所謂,所以能進入一切。他不求利,因此獲利最多。

這其中的訣竅在於他尊重事情本身,並且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因此他不做明知做不到的事。如《易經》所言,“不妄作”,他在自然與一切事麵前保持謙遜,所以能獲得自然的更多青睞與賞賜,於是他以空虛換取豐盈,利大如斯。

從《孔子做人絕學》一書中,我們知道了孔子之學的重點是“人生以快樂為主要目的”,那麼我們可以從孟子身上獲得什麼?答案......當然是無所利!

你想獲利,就不會有利。

想從孟子身上獲利的人必將無所得,無所利。想從某人身上獲利是一種掠奪行為,注定不會得逞。你要尊重他,與他交心交朋友,要談心,不要談利。

孔孟皆聖人也,他給我們的是心靈的愉悅與智慧的啟迪,除此以外他們不會給你任何好處--傻瓜!他們已給你最大的好處,你難道還想得到什麼別的好處?

不,沒有。孟子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意思就是說他很難再說什麼。

因為,他已經山曆海,可以給你一座山、一片海,但他不能給你一塊石頭或一杯水。

他隻給你大,不能給你小。他就是這麼龐大,他隨手一指都是一大片風景,他不會特意為你指出一棵樹。當然,他給的裏麵什麼都有,而且很現成,隻要你去揀。

路上有一顆珍珠,你去揀,就變成了兩顆珍珠,因為你彎下腰來也很像一顆珍珠。

彎腰是重要的。

人在大道麵前要永遠謙遜。

這樣,我們才能自豪。我們的自豪得之於天,並非得之於人。因此,一個“充充滿滿”的人必會時刻體悟自然,妙察善道,必能從容為人,活出氣勢來。

孟子是先秦諸子中最狂的一個,孔子與莊子都不敢做的事,孟子敢做。他敢當麵指著某個國君說“你是暴君”,也敢向世人宣稱“願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非常陽剛!非常陽光!

孟子的這種氣勢得之於道,因為他不為世俗利益所累,所以能給世人指出更大的利來,那就是“義”,天下人的公理。有了“義”,大利必生焉,何必再去顧及些蠅頭小利?

孔子重“仁”,啟迪世人快樂。孟子重“義”,指出世間公理。二者都是在作一番道的言說,都意在惠我世人,傳播真道。仁就是義,孔子就是孟子。

稍微有點不同的是,孔子快樂,孟子自豪。孔子的快樂是自得其樂,孟子是麵對天下人而覺得自豪。

孔子內斂,孟子外放。孔子勇敢,孟子剛烈。孔子是個硬漢,早年帶兵打過仗,在魯國為官時多次與齊人作戰,在周遊列國時又常與追殺的人相搏。史書關於孟子沒有類似的記載,孟子沒有做過官。因此,孟子的反叛更徹底,根本不顧及帝王將相的臉麵,火力十足,火藥味十足,專門教訓那些國君該怎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