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永遠忠實於腳下土地的農民企業家賴達雄(2)(2 / 3)

在賴達雄的記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故事,那是老一輩人經常說起的。現在,他也經常在公司新員工培訓大會上,跟大家講這個故事。這是一個著名的曆史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變法家商鞅。為了樹立威信,商鞅在變法前下令在秦國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把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人們不相信,無人搬動木頭。商鞅把賞金長到五十金。一男子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使人民感到他是個說話算數的人,於是商鞅的新法也獲得了人們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國推廣了。

商鞅樹立威信,靠的就是一個誠信。在某種程度上,誠信等於威信。賴達雄的結論是——不管投資多少去營造品牌,都不如一個誠信值錢和有效。

五千年文明古國曆來重視誠實守信的道德修養。最早將誠實與信仰相提並論的,要數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信,誠也”,古代的聖賢哲人對誠信有諸多闡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為證明,證驗之意。“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就是說人說話要算數。“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賴達雄一向最信奉莊子的為人處世,道家的《逍遙遊》一直是令賴達雄心神往之的境界。莊子論誠信:“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誠之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誠信是一種境界,一種能打動人的境界,它跟賴達雄一直苦心經營的綠色生態一樣,都是一種境界。如果失去了這種境界,明駿豈能打動人?這麼多年來,明駿確實就是這樣打動了人,賴達雄的綠色理想也就是這樣打動了人。所以,當賴達雄於2005年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由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中國國際科學和平促進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04中華之魂年度傑出人物”盛典頒發的獎杯時,他感慨萬分,他認識到,明駿的綠色希望,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希望了,不是一個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做起的個人夢想了;而是所有中國人的夢想了,而馱著這個夢想奔騰的明駿這匹駿馬,頓時也變得沉甸甸而又歡快起來。

無疑,這是對賴達雄的一種鞭策。他總是詼諧地說,他自己這匹老馬經常無端地會受到鞭策,讓自己不得不加快了步伐,向前跑啊跑啊。而誠信就是那一杆鞭,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著明駿的每一次進步。

“明駿就是我們,人海裏我們最真,用心攥緊誠和信,出手咱就美名揚……”

這是明駿公司“團歌”的第一段,也是賴達雄和員工們的一貫追求的信念。人海裏我們最真,為了一個“真”字,需要付出多少啊。尤其在生意場上,一直有著“無商不奸”的偏見,在人們的眼中,似乎做生意的人,無論做什麼生意,都跟“真”沾不上一點點關係,商人一真,還不就等於虧本?虧本的事情誰願意去做?可是,明駿就像灌溉九曲河畔那數萬畝果園一樣,將這顆寶貴的“真”的種子,埋進一寸寸荒涼的土地上,默默地耕種、施肥、拔草、除蟲,等到這顆種子漫山遍野地到處綻放的時候,自然別有一種“她在叢中笑”的怡然。所以,當賴達雄麵對種種質疑甚至是惡意的中傷的時候,他的心被紮痛了。然而,當他深入到自己的那個綠色“王國”,立刻就被這些茂盛生長著的希望吸引了過去。而廣袤土地給予他視覺和心理的感受,一下子就讓他遺忘了那些包含著不同目的的中傷和誹謗,他想,還能有什麼比得上土地那麼包羅萬象?過去老一輩人常常說,有容乃大。活到今天,他終於深切地領悟到了其中真味。

誠信,就是要求人們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過程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是明駿的誠信論以及價值論。賴達雄常說:“隻要願意付出,就會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就會擁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他成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海內外50多家媒體的聚焦人物,他的明駿公司先後被國內權威部門授予“中國質量、服務、信譽AAA級企業”、“中國市場誠信品牌”、“重合同守信用”等榮譽稱號。如今的明駿已擁有廣州、深圳、惠州、廈門、東莞5個分公司和九曲度假村、生物食品加工基地、明駿綠寶貝藝術團、明駿健康谘詢中心等10多個機構,固定資產超過兩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