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映日荷花別樣紅——記農民水生花卉培植專家、企業家丁躍生(1)(1 / 3)

初生牛犢

1994年7月,在“四麵荷花三麵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在大明湖公園裏正召開第七屆全國荷花展覽會。大明湖內蓮葉接天,紅荷映日。荷展區內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荷花在池內、缸裏、盆中爭奇鬥妍,如美女比美。

在會議大廳內,中外各地植荷專家、學者會聚一堂研討交流各自成果。當日本教授渡邊達三在他的學術報告中提到日本古蓮“大賀蓮”種子距今有2000年曆史時,一個土頭土腦的農民模樣的中國青年皺起了眉頭,一場學術爭辯的風波在醞釀之中。而當渡邊達三講完了報告讓聽眾自由提問時,那個土頭土腦的中國青年站了起來,充滿自信地問:“渡邊先生,你說‘大賀蓮’有2000年的曆史有什麼根據嗎?據我所知,‘大賀蓮’並沒有2000年的曆史。”

這一發問使大明湖大風驟起,蓮葉翻浪。

而渡邊先生問他:“你是什麼人?”那青年說:“我是南京的農民。”

“農民?”

這一問一答讓大明湖上雷霆驟響,大廳內人聲嘩然。

——在這專家學者雲集之地,哪來這麼一頭“牛犢”闖進來頂撞外國的“大老虎”?

等會場靜下來時,渡邊達三為避免尷尬場麵持續下去不好收場,便托辭說:“這個問題一言難盡,讓我們散會後再交流好嗎?”

散會後的爭論終以渡邊達三的坦然承認言過其實而告終。在交談中渡邊達三談及南京的碗蓮品種時,渡邊達三說:“我剛從南京來,南京沒有好的碗蓮品種。”而這位中國青年農民則說:“南京不是沒有好的碗蓮品種,而是你沒找準地方,在我的荷圃裏就有名貴品種,渡邊先生你願意來看看嗎?”

這交談又讓渡邊達三在輾轉其他各地考察之後,真的來到了他的荷圃。渡邊達三對他的荷圃除了讚不絕口,還買了他700枝花,並把他接到南京,在古南都賓館繼續交談。另一日本客商還與這位青年簽訂了兩萬元的碗蓮訂購單。其中“相思紅”的碗蓮第二年在日本獲日本皇太子獎。

這位青年農民是誰?

——他就是南京郊區江浦縣(現歸屬浦口區)城東鄉龍華村,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地道的泥腿子農民丁躍生。而現在則是被中國同行們譽為農民企業家,被教授、學者們譽為農民水生植物專家的丁躍生。

因窮思變

丁躍生所住的龍華村是江浦縣城東離城最近的一個村子。

可是在丁躍生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的年代(1979年),依然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一天掙不到一元錢”的窮日子。丁躍生和社員們一道聽著隊長的哨音下田插秧、耘田、施肥、割稻,和社員一道從田東頭幹到田西頭,從日出幹到日落。隻不過他多了一個“記工員”的職務,因為他是高中畢業生,有“文化”。

也許是因為丁躍生身上有著父輩留給他的勇於“革命”的基因,也許是讀書生活給了他善思求索的種子,也許是兩年腳踏實地務農的經曆給了他促使“種子”萌動的水分。而1982年村裏分田到戶的形勢終於敲開了“千年鐵蓮子”的外殼,丁躍生思變的種子萌芽了,和鄉親們一樣,在種好自家的兩畝大田之餘,各自做著“發財”的夢。

開始,丁躍生的創業之路就像許多創業者一樣,他養過黃鱔、種過平菇、栽過樹苗,那都是當時正“時興”的“事業”,有人也因此發了小財。但丁躍生都失敗了,不是技術不到位就是銷路不暢。窮家當賠了本更是雪上加霜,有人會因此而掐死了這求變的種芽,而丁躍生則陷入了深思:技術不到位可以去學,問題是走大家都走的路即使技術到位了,產品出來了,又怎麼能銷得出、銷得暢、銷得俏?

對,要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走我自己獨創的路!

敢為人先,敢為人所無,這就是成就丁躍生人生傳奇的基因品質。

丁躍生從此天天往縣城的圖書館跑,去看報紙、雜誌,他不再是瞄著左鄰右舍們的“事業”,而是放開眼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大千世界裏去覓取信息。終於,他從《大眾花卉》雜誌上看到了王其超介紹“碗蓮”的文章,觸動了他敏感的神經,開始了他“藝蓮”的人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