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是先秦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智士能臣。他處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春秋末期,能夠不拘於舊說,大膽地深究天人關係,成為新時代的促進派。他憑著對宇宙萬物的縝密觀察,給天體運行以樸素的唯物論加以解釋,形成了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又借助對社會曆史的深刻反思,給世事變遷以樸素辯論法的分析,提出了陰與陽、剛與柔、盛與衰等等既矛盾、對立又互相轉化的可貴命題。正由於他能融會天道、地道與人道,操著新的思想武器,再加上他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當機立斷的作風,使之能夠精通家事、國事、天下事,不論是從政還是理財,總可得心應手。在他興越滅吳之後,便明哲保身,功成隱退。以商道齊家而成為商界的泰鬥,人們心中的聖商。他以其大智大勇給後世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範蠡是中國古代的經商之神,有“聖商”之美譽。如果我們靜心翻開這位“聖商”的經商史,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基本的道理:範蠡是一位掌握商道的高手。他是細心盤算自己的商計,在不成熟的時候決不貿然出手。範蠡的成功是一種奇跡,也是一種適應社會變化的智慧。
範蠡,字少伯,楚國人(今河南南陽縣)。曾為越國大夫。在越國被吳國在會稽打敗後,範蠡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最終亡吳興越。恢複越國後,範蠡高瞻遠矚,不為誘人的官位所左右,而且認為“狡免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他預見勾踐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安係,便激流勇退,棄官經商。
範蠡來到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家人,一邊在海邊辛勤墾荒,種地,並養殖五畜,一邊看準機會做買賣賺錢。由於範蠡深謀遠慮,經商有方。時隔不久便積累了巨額資產。後來,範蠡又來到山東定陶經商。範蠡認為,定陶位於天下中心,交通便利,是處賈經商的好地方,從而定居於此,自號陶朱公。
範蠡經商的成功之處在於,他能不斷地總結概括“經商之道”,提升商賈理念。範蠡行商處賈從不隻顧眼前利益,就事論事,而是善於用辯論思維的方法去指導商務活動。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時局的興衰,商潮的起落也不例外。在經營過程中,應能審時度勢,待時而動。比例,範蠡著名的經營原則“水則資車,早則資舟”,就是他比別人看遠一步,棋高一招的經營辯論法,如同“敵國滅,謀臣亡”那樣富遠見卓識。
範蠡的經商之道,綿延幾千年都是商者的金科玉律。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掌握好市均供求關係。要了解人們何時會使用什麼商品,掌握“時”與“用”二者變化的規律,如此,各種各樣的貨物流通情況也就可以洞察無遺。
其次,要掌握好物價貴與賤的辯論關係。在注意研究商品過剩或不足的情況,商品價格昂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賤,而價格低到極點就會返歸於昂貴。當貨物價格昂貴之時,應當視為糞土一樣拋出;當貨物價格低賤之時,應當視為珠玉一樣買入。這也就是他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貴出如糞土,賤入如珠玉”的經營理念。
再次,要加快資金的周轉。要使商品和貨幣的周轉像流水一樣不停,務求完美無缺的高質量的貨物,而不要滯塞不動的“死錢”。不要靠囤積居奇以抬高物價,應該薄利多銷,以加快資金的流動,去獲取利潤。
由此可見,範蠡從政不做小吏,經商也不是一般小商人的架勢,而且呈現大商人的氣派。這就是說範蠡掌握商道得法、靈活,才成就了他的財富人生。
如果能琢磨透範蠡掌握商道的策略,那麼對企盼財富人生者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