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貫堅持的學術態度,是獨立、客觀和嚴肅。我並不是完美主義者,但自己文章中任何可能不太牢靠的論斷和評判,都會讓我如芒在背,仿佛白衣服上刺眼的汙跡。
國內社會科學研究中不斷追問“你的觀點,你的創新點?”經常使我覺得惶惑。為了應付這樣的體製要求,我已經屢屢妥協,在還沒有充分分析和論證之前,就談這是自己的觀點,盡管最後我會發現沒有一個論題有確切的觀點。在每一個接近“是”和“應該”的結論之內,包含了無數的“但是”和“可能”。這就是學術研究。我隻有似是而非的“觀點”。
至於創新,我斷無如此“通天”本領。反觀這10年的反壟斷法研究,我從來沒有跳出壟斷經濟學與法律的經濟分析的框架,也從來沒有擺脫美國反托拉斯法和歐共體競爭法的影響。我對市場的偏好和對政府幹預的反對,一點新意都沒有。我兢兢業業所做的工作隻是告訴人們:“在反壟斷領域,或許可以這樣,這樣看似不錯。”
本書顛覆了前著《競爭規則的國際協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並購與反壟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以反壟斷替代反傾銷的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美國反托拉斯法精解》(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四本書的風格,違背了我一貫的原則。在許多許多片斷裏,我不再談理論,不再談國際經驗,我描述中國的現實情況,然後說:“應該這樣,就是這樣。”這種接近評論的風格,在每章篇尾的案例實講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而這幾乎是這兩年我為報紙媒體眾多撰文的集萃了。
我曾經將自己約束在學術的範疇內,超出半點便是不務正業。但這兩年有時又感受到,即使是報紙上一篇不成器的短文,其普及教育的影響力也遠遠大於任何一本厚厚專著。所以,我開始說自己的觀點,開始無視這些觀點可能被曲解的後果。其實,到目前為止,我也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是對還是錯。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相對活潑而犀利的專著,它充滿了個人色彩和跳躍的火花。但是,我親愛的讀者,請在讀到任何觀點時,不要無條件接受。你是你自己的標準,永遠的懷疑是保證獨立判斷的前提。
王中美
2011年冬,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