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集07(1 / 3)

第一卷 第7章喜墳

入住澹然居轉眼一年多來,有意無意中了解了許多本村的鄉俗,打喜墳是其中之一。

2012年夏日的一天中午,我看著廚房的瓶瓶罐罐正為不知道該做什麼飯發愁,見有一年輕女子端著兩碗肉臊河落走了進來,自報家門後,說:“我家今天喜墳打成了,送兩碗河落來給你。”我聽的有些大惑,隨後便向老鄉們打問,什麼叫喜墳。

老鄉告訴我說,人還建在就打了墳墓叫喜墳。喜墳必須遇閏月年才能打。如果家裏有老人快不行了,也就不分閏不閏了。喜墳打成後要給村裏每家每戶送兩碗河洛,傳達一個信息,也表示這是件喜事,由此知道了打喜墳是當地的一個風俗。

2012年有個閏四月,這一年,村裏陸陸續續有四家打了喜墳。秋收過後,村委主任家的閨女送來了四包方便麵,說她家也打喜墳了,村委主任大名叫小狗,和我一個屬相,比我還小著幾個月,這讓我再次意識到自己已然步入老人的行列了。

一生四處漂流,老來漂不動了,建了澹然居作為最後的著落。著落,這個詞比較貼切,不說歸宿,不說歸根,因為真正的故鄉回不去了,所以隻能說是一個著落。如同一片樹葉,枯黃了,隨風飄到一個地方掉了下來,停留在溝壑間或者地塄邊的草叢裏不動了,然後逐漸化去,最終成為塵土的一部分才算完成了生死輪回。著落不一定恰好在大樹的根前,如同定居不一定在生養自己的故鄉,所以不說歸根。著落意味著一個臨時狀態,到了生命的最後,在某一個地方化作一抔黃土,才算是真正一個的了結。

如何麵對生命的句號,是每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考慮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沒趕上什麼好事,讀書的時候文革動亂,停課鬧革命,參加工作了要文憑,談戀愛的時候晚婚晚育,結婚了又趕上獨生子女政策,而老來麵臨的現實告訴我,完全依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養老送終是個大問題。常常想,自己就一個女孩兒,將來兩個孩子照顧四個或者六個老人,對於她們這一代而言無疑是難以逃避的宿命,常見膝下有五六個子女的老人,在大限到來時,兒女們輪流著伺候都要累的七死八活,這獨生子女家庭屆時的狀況可想而知,何況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有時心下不免犯愁。

城則村打喜墳的風俗讓我動了心思,想著如果自己把身後之事解決掉,多少能為孩子減輕一些負擔。況這一帶風景殊勝,能守著心愛的澹然居長眠該是一件快心事。於是找了村委主任,主任感念我平時對村裏的幫助,很爽快的就答應了。我強調說絕不占耕地,也不占私人領地,不管哪個角落有塊荒地就成。主任說,這村裏山大溝深,屬於集體的荒地有的是,你隨便找吧,找好了讓人給看看,定個日子就能開工。說:“好弄,快點一半天就成了,慢點有兩三天也夠了,現在天冷了,可是還行哩,土剛凍住個地皮,再晚可就有問題了。”

進入臘月,轉眼快到冬至了,事不宜遲,說幹就幹,我沒有和丈夫商量開始了行動。

本村的族長70多歲了,恰好是位陰陽先生,我請他看了風水,選好了墳址。

丈夫知道後直罵我神經病,不理解我活的好好的早早弄這個作甚,我說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十五歲就開始給自己修墳,早不早?活的再長是不是遲早也要有入土的一天?人過五十無壽夭,我們都是奔六的人了,萬一有個不測風雲這些事情是不是都會落到女兒頭上?丈夫沒話說,又拗不過我,隻好參與了進來。

定好了動土的日子,按照要求買了紅藍布,九生從他家拿來了各色紙張,遵從陰陽先生的囑咐,糊了68麵紙旗,其他顏色各12麵,黃色的要了16麵,準備了香燭鞭炮祭品等一應物事,此外,還需要找兩根替木,替木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活人躺在墳地裏的木頭,鄉俗認為墳墓不可以空置。替木也必須是老房梁上正中間銜接大梁的那塊舊木頭,一塊要帶著橛兒,一塊不帶,帶著橛兒的象征著男人,不帶的象征著女人。因此物不好找,九生隻幫我找了一塊,配了一塊普通的木頭,放羊的新富聽說了,又幫著找了一塊來。這些規矩和講究是從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