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36章談“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文章。
文風的形成大都在青少年時期,與寫作環境有關,生活在農民之中,文風便有農民的樸實,如大作家趙樹理,其代表作有《小二黑結婚》。生活在小資環境中就有小資的多情,如大教授朱自清,其代表作有《荷塘月色》。宋詞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從寫作散文來說,又可分為隱士和鬥士。有陽剛之章和陰柔之文,隱士是把手中的筆作為雕刻家手中的雕刀,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描寫多愁善感,而鬥士的筆是刺向敵人的利劍和投槍。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倆正好是這兩種類型寫作的最好代表。毛澤東自然是鬥士,同時也是詞作大氣的豪放派。在重慶談判時發表了《沁園春·雪》,就在氣勢上壓倒了蔣介石。老蔣為了挽回麵子,召集了國民黨高手填詞,當他接過稿件一看,罵了一聲:“娘希匹,簡直是從棺材裏麵拖出來的,為什麼我黨就寫不出高水平的詞呢?”下屬回答:“那是毛澤東親自寫的。”老蔣無奈,隻好作罷。由此可見毛澤東的詩詞氣吞山河,是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了大無畏的風格。其實國民黨內的大才子也很多,如陳布雷,胡適等。其學曆都大大超過毛澤東,但他們盲目忠蔣,豈可與吒吒風雲的鬥士毛澤東相比啊!老蔣更不用說了,他是一個玩弄權術的武夫,與文人無緣。
在寫作班有抒情散文寫得好的文友提出:“要嚐試另一種套路寫法。”竊以為學他人的寫作技巧可以,學他人的風格就沒有必要,這樣會浪費自己已積蓄的資源。所以不要隨便改變自己的文風。否則會邯鄲學步,爬著走。毛澤東的文章不用署名,根據文章的“文風”就能分清作者是誰。“風格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來的,它是心靈的音樂。”(老舍,《語言與風格》)
大家都知道,《嶽陽樓記》的作者是北宋範仲淹。但有人提出作者不是範仲淹,而是滕子京。其理由是範仲淹沒有到過嶽陽,不可能寫出洞庭湖“氣象萬千”的朝夕景觀。另一個理由是滕子京的文筆也很好。他遭貶到巴陵任縣令,僅一年多就有“百廢俱興”的政績。但又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於是假友人範仲淹之手作記,來提高自己的聲望。史料之爭暫擱一邊。從“文風”上就能判斷該文係範所作。滕子京的“文風”雖是豪邁,但遭貶後牢騷太多,範仲淹的“文風”是心憂天下,誌存高遠,為勸好友滕子京借此機會作記,故能寫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範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但有可能到過鄱陽湖、太湖等。也許從好友滕子京拜托撰文的信中也能想象巴陵“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的勝狀。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故寫文章的意境亦不同。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是各自的性格決定的。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文化程度、生活閱曆不同,故形成各自的性格。有個性的東西才有特點,別人才會去欣賞。正如京劇花旦大師梅蘭芳絕不會去反串生、淨、末、醜角色,也不會去模仿別人的唱腔,在戲劇不景氣的情況下,假如他活到現在,更不會去唱流行歌曲走穴。在舞台動作方麵他會吸收其他劇種的精華。他要保持自己的梅派風格,什麼都模仿的人,不過是相聲演員罷了。
2011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