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章
讀彭羅生同誌的《靜觀樓記》
張會恩
我曾在長沙市老幹部大學教過幾年古典詩詞曲聯的寫作,彭是這個班的學員,學得認真踏實。丙戌歲尾,辭教南遊,彭就去學習古典文學和現代寫作了。2009年,他出版了一本《靜觀樓心聲集》,其散文部份大都是“回憶錄”,其詩、詞、聯部份是我作的序言。其實我在大學就是教現代寫作的,散文隻是文學寫作的一部份。今年春,他將第二本《靜觀樓記》給我看,我讀後真有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覺。這本書含散文、小說、詩、詞、聯新作,其字數是前本書的四倍,其水平大大提高。進步之快、作品之豐、題材之廣,頗令人欣慰。它有如下特點:
一是文學作品與文憑的高低無直接關係
彭羅生同誌出身貧寒,在“苦日子”年代,父母隻送他讀了初一就輟學了。十四歲的他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全靠長期堅持自學,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述:退休之前是為生計讀書,退休之後才是為興趣讀書。在老幹部大學他迎來了人生第二個春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的學曆是大專文化。因為脫產讀了兩年“企業管理”,但專業與文學無關。其實這個大專文憑也屬自學所得。“自學”並非不要老師,正如韓愈在《師說》所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沒有老師指導下的自學,會走許多曲折的路。在大學中文係本科畢業的學生,經統計能成為作家的隻有2%左右,因為作家不能關門培養,隻有走入社會,接觸生活才能寫出有利於社會、人民的好作品,因為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離開了這個根本,就成不了有出息的作家。
翻開中外文學名家史就知道,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4歲喪父,10喪母,11歲就“走向人間”,隻有小學文化。享譽世界大師的文學巨匠沈從文也隻有初小學曆。2007年,諾貝爾獎的得主,英國女作家萊辛,她幾乎沒有受過正規教育,13歲輟學,全靠自學成才。最顯著的例子是中國作家莫言今年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基礎學曆也隻有高小文化。還有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等等其學曆都很低。
所以說:文學作品的成功與文憑沒有直接關係。有豐富閱曆的老同誌,如果能像彭羅生同誌一樣勇敢地拿起筆來,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也一定會有豐碩成果的。
二是他的散文能做到崇散尚真
什麼是散文?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從廣義上說:除詩、詞、聯、曲、賦等韻文外,其他沒有韻律要求的文字作品都算散文。從狹義上說;除以上各種韻文外,它又成為與傳記、小說、新聞、戲劇、影視、議論文、應用文等並列的文體,即具有形象思維特點的記敘文或夾敘夾議的抒情文、論理文才叫散文。
散文最具本質特征的東西是“崇散尚真”,所謂“崇散”是包括選材的散泛、命篇的隨意,又包括形式的散活、筆法的靈便,更包括語體的散暢、行文的自由。自然要緊扣主題,做到形散而神聚。所謂“尚真”,是指真時真地、真人真事、真情真理,更指散文中有一個真氣逼人的“我”存在。彭羅生同誌的散文做到了這一點,比如《老夫也是追星族》就做到了形式的散活、語體的散暢。在拜訪袁隆平院士時,既有記敘,又有議論,最後以律詩抒懷結尾。標題也很醒目,在人們的印象中,老年人一般是不追星的,追星族大都是年輕人,所追的無非是歌星、舞星、影星等等,甘於作他們的粉絲。而他追的星是全人類的福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形式上做到了“崇散”,在內容上情真意切,完全做到了“尚真”。一個沒有親身體驗“饉患”餓肚子的人就寫不出真氣逼人的“我”來。所以在文章的結尾,他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民生自古食為天,誰可為之當鐵肩。
院士隆平驅饉患,湖湘父老得春先。
雜交水稻驚寰宇,蓋世神農耀史篇。
當代文壇歌穗聖,隻緣祈福勝龍仙。
又比如《快樂來自你的心》就寫出了以文會友,閱讀名人名著和文字流淌出來的快樂。這種快樂發自內心,對老年人的寫作很有啟迪。因為人到退休之後,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不是他的地位和金錢,而是道德和才學。又比如《重遊杜甫江閣》《讀書訪古識賈生》《品茶話老街》《柳子廟前話柳子》等散文中就能看出筆者在寫作中讀了許多古典詩詞,能寫出自己的見解,頗有新意。在《解鈴還需係鈴人》《怎樣正確理解紅樓夢的“西江月”》等散文中,還能看出他對“紅學”尚有一定的研究。這本書還跳出了個人的範圍,寫出了十餘篇身邊感動的人物散文,他認為寫作也是一種責任。他的“遊記”也頗豐富,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特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隻有多讀名著,多練筆,用魚鷹般的眼睛在生活的大海中捕捉題材,才有如此豐碩可喜的成果。
三是自傳體小說頗能反映主人公的生活實際
《靜觀樓記》中共有五篇都市小說,而《憨哥》《憨妹》《三條漢子受騙記》屬自傳體小說。
什麼是自傳體小說呢?這種小說必須在作者親身經曆的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運用小說的藝術方法和表達技巧,經過虛構、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麵不同於一般的自傳和回憶錄,另一方麵又必須以作者或主人公為原型。彭的《憨哥》就寫得好,以愛情為主線,反映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和愛情道路的崎嶇。夢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原來是你。小說裏麵的女主人公雅茹就是他現在的愛人。按四十年的時空可以寫一本數十萬字的長篇,但他隻寫了個萬餘字的短篇。我認為初學寫作的老同誌,寫長篇小說勞神費力,體力不支,要量力而行,即算是文學功底很深的中、青年人,如要寫長篇,也必須從短篇開始。
《三條漢子受騙記》反映了當時鄭州車站社會治安的混亂,反映了主人公不信邪、敢於鬥爭的精神,其實可作記敘散文寫,但散文要求絕對真實,容不得半點虛假,但作者將其他城市車站的混亂狀況移於其中,故稱“小說”比較恰當,因為小說允許虛構,但虛構必須建立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藝術的真實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又必須高於生活。魯迅曾經說過:“不要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話。是的,小說可以順敘,也可倒敘,可以有“懸念”也可無“懸念”。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曆史變遷》中說道:“自有紅樓夢出來後,傳統的思想和寫作打破了。”但是小說具備“三要素”的特點可不能少。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較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第三,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
彭的《王德才的女人》《潘奶奶之死》兩個短篇小說“三要素”俱全,生動感人,具有都市小說的鮮明特征,在立意上發人深思。
四是詩詞聯已有一定的意境
如果寫律詩,首先要求入律,然後再談意境。在他第一本書中,出律的現象就已經少見。在《靜觀樓記》中的詩,都能做到啟、承、轉、合。如:
《端午吊屈原》
南天今驟雨,拋黍救亡魂。
天問垂滄海,離騷照厚坤。
忠臣唯一死,去國勝多存。
漫漫崎嶇路,求索萬代尊。
首聯就點明了時令和在南方汨羅江拋粽子的風俗,頷聯是指屈原的著作《天問》《離騷》光照人間。頸聯一轉,表述屈原這個忠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死去,也不當亡國奴。尾聯引用了屈原語“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了作者吊念屈原的意旨,很有境界。
又如《汶川八級地震》感賦:
地動山搖萬物昏,汶川轉瞬化灰塵。
援軍受阻天兵降,車道難通步履頻。
九域沸騰齊獻愛,五洲震蕩共施仁。
虔誠祝福生還者,俯首同哀罹難人。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的情感,首聯描述了地震的慘況,頷聯歌頌了人民解放軍搶險救災的事跡,頸聯讚揚了國內外人民的仁愛之心。尾聯對生者撫慰,對死者哀悼。情真意切,發自內心,也是一首好詩。
彭的社交廣泛,在壽聯和婚聯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將對方的名字嵌入聯中,因此脫離了通用聯的窠臼,受到主家的歡迎。嵌入名字難度比較大,要自然貼切,還要入律,可見他的楹聯創作水平也有較大的提升。
恕不一一舉例了,這一部分不過是《靜觀樓記》的一個附件。
在此我衷心祝賀彭羅生同誌《靜觀樓記》付梓,賦詩一首祝願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再創輝煌。詩曰:
茫茫文海少純真,不意蓬蒿起俊人。
苦命艱身唯一誌,博聞約取廣三墳。
貫通融會心多悟,就簡刪繁筆久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