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副對聯是詩人、書法家梁山舟題寫的:萬卷編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羅天。頌揚紀曉嵐完成了總纂《四庫全書》的千秋偉業,成為一代文宗。
與劉墉所題一聯互為補充,相映生輝。
閱微草堂的門樓,坐落在草堂院落的東北角,向南開門,正臨大街。由門樓進入,徑直向裏,是一條通向後院的長廊。進門向左,就是閱微草堂的前院。前院有一座假山,山下巧設一洞,可通向長廊,名為“泄雲洞”,洞前一池花圃,花圃周圍,梅、蘭、竹、樹相間而生。假山西麵有一泓清水,叫做“凝碧池”,凝碧池的北麵,就是紀曉嵐的三間書房,自西而東,依次名為“綠意軒”、“瑞杏軒”、“靜東軒”。在這三軒的牆壁上,爬滿了蔥綠的藤蘿。穿過瑞杏軒,是草堂的中院,北麵是五楹瓦房,中間是客廳,西側為寢室,藹雲、卉倩曾居住在這裏。房前有兩株海棠,長得茁壯茂盛,枝權已經齊著屋簷,這是為了紀念文鸞,特意栽種的。穿過中間客廳,就來到草堂的後院,東側有一株古樸的槐樹,西側有一株高大的梧桐,因此樹下的房屋,又分別叫做“槐安國”和“孤桐館”,馬夫人和明軒生前曾住在這裏。
從後院和中院,都可入東麵的長廊,直抵草堂大門口,長廊內張掛著當時名人的書畫,壽辰之前,紀曉嵐將自己題詠宅邸的幾首詩,請書法名家寫成詩幅,裝裱後張掛在廊內和室內:
閱微草堂讀書如遊山,觸目皆可悅。
千岩與萬壑,焉得窮曲折。
煙霞滌蕩久,亦覺心胸闊。
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
綠意軒雜樹蔭庭除,雨過如新沐。
曉日下簷際,枕席生微綠。
霜清水葉老,搖河一何速。
依依色不改,猶有淩寒竹。
槐安國萬古一夢覺,大千才瞬息。
其情紛擾攘,當境誰能識。
安知此樹下,不有槐安國。
安知天與地,不在槐根側。
真妄競何有,輾轉空疑惑。
且看向南枝,皎然映月色。
移榻坐軒楹,忘機兩冥默。
孤桐館月出夜蒼蒼,秋色淡無際。
梧桐葉蕭瑟,影落庭前地。
覽景欲有吟,寂然無一意。
淅瀝微風聲,心情亦不寐。
嘉慶八年六月十五日這天,是紀曉嵐的八十壽辰之日。一大早,嘉慶皇帝特命上駟院卿常貴到紀曉嵐府上頒賜珍品,祝賀壽誕。紀曉嵐感激聖恩,複折恭謝。緊接著,友朋戚誼,門生屬吏,紛紛前來祝壽。閱微草堂門前,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一時間,虎坊橋四麵的大街上,擠得水泄不通。劉墉、彭元瑞、朱矽、慶桂、董誥、劉權之、王昶、永慶、保寧、沈初等部院大臣,皆在退朝之後,打轎來到這裏賀壽。昔日安靜的閱微草堂變得熱鬧非凡。
一代大儒紀曉嵐告別人世
紀曉嵐的臨終前曾給後代留下四句話作為家訓。這四句話是:
貧莫斷書香,富莫入鹽行,
賤莫做奴役,貴莫貪賄贓。
“貧莫斷書香。”這是總結了他們紀家的經驗教訓提出來的。紀曉嵐知道,光有錢財是不行的,非有了地位才能被人看得起,不挨欺負。而要有地位奠如做官,要做官,最正當的道兒莫如讀書科考。所以再貧也別忘了念書。這當然貫穿著封建士大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腐朽思想,但他沒有教給後代搞歪門邪道,而是讓孩子們刻苦讀書,憑著本事走正當的科舉之路,這在當時就已經是很耿直的了。
“富莫入鹽行。”這表現出紀曉嵐非常擔心自己的子孫後代走上貪汙盜竊的歧途。因為那時候,食鹽官賣,當管理鹽務的官,是樁美差,十個有九個能發橫財。但也有不少因此獲罪,家破人亡的,另外,鹽官壟斷食鹽,收受賄賂,橫行霸道,在社會上名聲也很臭。入了鹽行,富則富矣,人卻不值錢了。紀曉嵐專門寫出這一條,意在告誡子孫後代,要走士大夫正當的生財之道,莫取不義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