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水滸傳》有哪些裂痕?(1 / 2)

1.禾江潯陽樓題詩之謎

宋江在潯陽樓題了一首《西江月》詞、一首七絕詩。《西江月》中“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符合他的性格。“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梁潯陽江口”,莫名其妙。他的仇人不在江州,為何“血染潯陽江口”?七絕: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

他時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何時“心在山東”過?(“身在吳”,江州不屬於吳)他經過梁山時,眾英雄要救他上山,替他打開枷鎖,他雙膝跪地:“此乃國家法度!”堅決不肯上山,怎麼說他“心在山東”?末二句“淩雲誌”、“笑黃巢”,宋江何時蓄過黃巢之誌?不用說在他安心服刑,遵守“國家法度”時期,就是在他手握重兵,兩贏童貫三敗高俅之後,他也沒有“敢笑黃巢不丈夫”。他的“淩雲誌”是“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總之,宋江題這兩首詩是不符合他的性格和思想的。那麼,為什麼讓宋江題這兩首詩呢?這完全是情節發展的需要。

《水滸傳》這頂藝術王冠是由一粒粒光彩奪目的珍珠連綴而成,宋江就是連綴這些珍珠的線。晁蓋上山、武鬆出場,都由宋江“牽線”。《武鬆傳》結束,宋江又去連接清風山燕順、王英,然後去青州府,“宋江夜遊小鼇山”,引出“花榮大鬧清風寨”,把花榮、秦明、黃信引出帶上梁山。他卻又不上山,原因是突然接到家信,父親病故,於是返回鄆城縣。這是由於他的“引玉”任務還沒完成,他還得去江州引出李逵、戴宗、李俊、張順等出場。把這些好漢引出後,宋江該和他們一起上山了。怎麼使他上山呢?於是讓宋江題詩。由題詩引出“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2.晁蓋遺囑之謎

晁蓋曾頭市中箭,臨終遺囑:“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對晁蓋這個遺囑,有人認為這是對晁蓋性格描寫的敗筆,接班人問題是關係梁山事業的大事,晁蓋不考慮梁山的前途,隻考慮為自己報仇,以“梁山泊主”來獎勵為他報仇之人,這有損於晁蓋性格的完美。

但是,對晁蓋這個遺囑,還得從情節的需要來考慮。晁蓋死後,接著便是請盧俊義上山。盧俊義上山後是要當副首領的,但用什麼理由讓他當呢?讓他活捉射死晁蓋的史文恭。所以作者讓晁蓋立這麼個遺囑,為對梁山沒有多大貢獻的盧俊義當副首領張目。

3.魯達和金氏父女相逢之謎

金氏父女與魯達是同一天逃走,金氏父女是上午走的,魯達打死鄭屠後馬上逃走,相距不到半天。及至魯達逃到雁門縣,金翠蓮已經做了趙員外的外室,未免太快。讓魯達碰到金氏父女,這又是情節的需要,為趙員外送魯智深上五台山張目。

4.石秀救楊雄之謎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楊雄去市裏決刑回來,前擁後護,威風凜凜,卻被軍漢張保欺負。石秀賣柴,路見不平,救了楊雄。楊雄是節級兼行刑劊子手,手下有人,軍漢張保如何欺負得了他《水滸傳》作者安排這一情節,顯然是為了讓石秀出場。

5.《水滸傳》地理錯誤之謎

《水滸傳》第十六回,楊誌向梁中書說道:“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岡赤鬆林……”按二龍山、桃花山、赤鬆林都在青州地界(見第五回、第六回、第五十八回),黃泥岡在濟州地界來看(見第十七回),從北京往開封,何以要繞道山東?第三十六回,宋江由鄆城發配江州(九江),江州在鄆州之南,梁山在鄆城之北,去江州不必經過梁山泊,為什麼出鄆州不南下卻北上?《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雲:“且說這江州對岸另有個城子,喚做無為軍,卻是個野去處。”按“軍”乃是宋朝行政區域名稱,軍大於縣的情況,為什麼說是“野去處”?無為軍屬淮南西路,領無為、巢縣、廬江三縣,在今安徽省無為縣。江州(九江)在江西省,無為城不在九江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