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四大奇書,《水滸傳》是第一奇書。首先。書名就奇。對於為什麼名之“水滸”,何時名之“水滸”,曆來眾說紛紜。那麼——什麼叫“水滸”?“滸”就是水邊;“水滸”,還是水邊。《詩經·王風·葛難》:“綿綿葛菖,在河之滸。”梁山英雄的故事為什麼名之為“水滸”,其說不一。主要有以下幾說:鼓吹農民革命說。羅爾綱在《水滸真義考》一文中說,“水滸”一詞出自《詩經·大雅·繇》:“古公直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美女,聿來胥宇。”古公儃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因為他仁德,得到人民的擁戴,在岐下建立周朝開國的基業。水滸,指古公直父來岐山時經過的漆、沮兩水的旁邊。這一典故含有歌頌周代發祥史的意味,用來題名描寫起義英雄的書,自然是合適的。羅貫中以“水滸”為書名,“表明梁山泊與宋皇朝對立,建立新政權”。
薑太公釣魚說。明朝萬曆年間袁無涯刻本《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說:宋江等身居水?白,但不敢承為這水泊就是他們占有的,而認為一切都是宋王朝的。他們隻是“率土”之“王臣”,所以宋江們不是“賊人”,所居之地不是“賊地”。他們暫居水泊是要學薑太公在渭水之濱,等候時機輔佐周文王。
荒遠棄寇說。金聖歎在他評點的《貫華堂水滸傳》序二裏說:宋江一夥是一些“凶物”、“惡物”,應作為垃圾棄到水邊。
“睡虎關”說。山東民間傳說,東平府有座“睡虎關”,當地人叫訛了,叫成了“水虎關”。後來編戲說書的人就取其諧音命名梁山水寨為“水滸寨”。由水滸戲演化為《水滸傳》。
“虛其詞”說。汪遠本在其《水滸拾趣》一書中說,“水滸”不一定有特別的含義,它隻是泛指宋江一夥在水泊附近所發生的故事。
以上諸說,平心而論,當以“虛其詞”說為是。鼓吹農民革命說,失之牽強。利用小說宣傳革命這樣一種思想和策略,不可能產生於元明時代。“水滸”這一名字不是羅貫中取的,而是東平的元雜劇作家首先使用。元雜劇《黑旋風雙獻功》就有“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來小僂,威鎮梁山。寨名水滸,泊號梁山”。
水滸戲《還牢末》裏說:“咱那梁山泊裏宋公明,不比那幫源洞裏方臘”。這說明“寨名水滸”並無鼓吹農民革命的“微言大義”。
金聖歎的“驅逐出境”說,是他自己對宋江們“惡之至,進之至,不與同中國”,是借題發揮他的弭盜論。
《水滸傳》作者如果對宋江們惡之至,會著書歌頌他們嗎?袁無涯的薑太公說,是以士人之心度《水滸》命名者之腹。宋江的暫避水泊和薑太公的待價而沽是不同的。
此說是由水邊聯想到渭水之濱的望文生意的猜測。
最後是“睡虎關”的傳說。據調查,東平並無“睡虎關”或“水虎關”。因而“水滸”也不可能由“水虎”的諧音演化而成。
《水滸》脫離話本到了成書階段,文人們要給它取一個文雅的名字,當時無非在“宋江傳”、“梁山傳”、“水滸傳”三者之間選一。很明顯,這三者以“水滸”二字最佳。硬要從書名上去東琢磨、西猜測,去發現所謂“微言大義”,那就是索隱派的做法了,是難以真正理解“水滸”二字的含義的。
《水滸傳》成為一部文學巨著,非一朝之功,非一人之力。它是由《宣和遺事》和《花和尚》、《青麵獸》、《武行者》等說話本發展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