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張愛玲與奇裝異服
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就是她發明的奇裝異服之一。有一次,我和蘇青打個電話和她約好,到她赫德路的公寓去看她,見她穿著一件檸檬黃坦胸露臂的晚禮服,渾身香氣襲人,手鐲項鏈,滿頭珠翠,使人一望而知她是在盛妝打扮中。
我和蘇青不禁為之一怔,問她是不是要上街?她說:“不是上街,是等朋友到家裏來吃茶。”當時蘇青與我的衣飾都很隨便,相形之下,覺得很窘,怕她有什麼重要客人要來,以為我們在場,也許不太方便,便交換了一下眼色,非常識相地說:“既然你有朋友要來,我們就走了,改日再來也是一樣。”誰知張愛玲卻慢條斯理地道:“我的朋友已經來了,就是你們兩人呀!”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她的盛妝正是款待我們的,弄得我們兩人感到更窘,好像一點禮貌也不懂的野人一樣。
還有一次,張愛玲忽然問我:“你找得到你祖母的衣裳找不到?”我說:“幹嗎?“她說:“你可以穿她的衣裳呀!”我說:“我穿她的衣裳,不是像穿壽衣一樣嗎?”她說:“那有什麼關係,別致。”張愛玲穿著奇裝異服到蘇青家去,使整條斜橋弄(蘇青官式香閨)轟動了,她走在前麵,後麵就追滿了看熱鬧的小孩子。一麵追,一麵叫。
她為出版《傳奇》,到印刷所去校稿樣,穿著奇裝異服,使整個印刷所的工人停了工。她著西裝,會把自己打扮成一個18世紀少婦,她穿旗袍,會把自己打扮得像我們的祖母或太祖母,臉是年輕人的臉,服裝是老古董的服裝,就是這一記,融合了古外古今的大噱頭,她把自己先安排成一個傳奇人物。有人問過她為什麼如此?她說:“我既不是美人,又沒有什麼特點,不用這些來招搖,怎麼引得起別人的往意?”——怪不得朋友們告訴我,說這次在香港碰見張愛玲,張愛玲的穿著一如常人,一點也沒有特別的地方。想見她是引人注意的目的已經達到,不需再以奇裝異服為號召了吧?聽說她現在在美國,過的也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在中國賣弄美國噱頭,到美國再去賣弄中國噱頭,我想聰明的張愛玲很可能已經放下剪刀,拿起廚刀,在美國朋友麵前,正在大力表演她的“祖傳秘製”“李鴻章雜碎”的“貴族”燒法呢。
潘柳黛《記張愛玲》
附錄五:張愛玲一生大事記
1920
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市麥根路(後為泰興路,今康定東路)。原籍河北豐潤。本名張瑛。父親張誌沂(廷重),母親黃素瓊(逸梵)。
1921
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出生。
1922
自上海遷居天津英租界。父親任職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
1924
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赴歐洲遊學。
1928
父親離職。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與姑姑由英國返回上海。
讀《紅樓夢》、《西遊記》、《七俠五義》等書。學鋼琴、英文、繪畫。
1930
入黃氏小學讀六年級。改名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 Chang)。
父母離婚。姑姑與母親搬出寶隆花園洋房租住法租界。
1931
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隨白俄老師學習鋼琴。
1932
母親再赴歐洲。
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
1933
在聖瑪利亞校刊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與父親學寫舊詩。
1934
父親再婚,娶孫寶琦之女孫用蕃。遷回麥根路別墅。
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未發表。
1936
母親偕美國男友返上海。
在《鳳藻》發表散文《秋雨》。
1937
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
中學畢業。與後母口角被父親責打並拘禁半年。
1938
年初逃出父親的家,投奔母親與姑姑住於開納路(今武定西路)開納公寓。
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1939
與母親、姑姑遷居靜安寺路赫德路口愛丁頓公寓(今常德公寓)5樓51室。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持倫敦大學成績單入讀香港大學文科。
初識終生摯友炎櫻。
1940
《我的天才夢》參加《西風》三周年紀念征文,獲第十三名榮譽獎。
獲兩項獎學金,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 and the Ho Fook Scholarship for the Best Sophomore。(香港大學畢業可免費赴英讀牛津大學)1941
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香港淪陷。香港大學停課。
母親男友死於新加坡戰火。
1942
夏,與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遷居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寫作生涯。
在英文《泰晤士報》寫影評和劇評。
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京戲與其他》和五六篇影評。
1943
4月,初識周瘦鵑。
5月、6月,《紫羅蘭》月刊,刊出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
7月,初識柯靈。
《雜誌》月刊,刊出小說《茉莉香片》。
8月,《雜誌》刊出散文《到底是上海人》。
《萬象》月刊,刊出小說《心經》(上)。
9月,初識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