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府錢塘縣太平坊南新街——於謙出生地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歲次戊寅,這是一個可以在曆史上留下深刻印痕的年份,開國皇帝朱元璋撒手撇下他一手建立並苦心經營的大明王朝,駕崩了。
這一年,另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民族英雄、詩人於謙誕生了。(明)於冕:《先肅湣公行狀》,見(清)丁丙:《武林掌故叢編》第二三集《於公祠墓錄》卷五,光緒戊戌刊本;又,(明)王直:《抑庵文後集》卷二六《侍郎於公墓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於氏家族和朱氏王朝之間似乎有著一種前世注定的緣分,於謙的父親於仁出生於1368年,這一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而於謙則誕生於朱元璋駕崩之年,冥冥之中的一種宿緣仿佛昭示著於謙就是為這個朝代而生的!
而這個集民族英雄和詩人身份於一身的於謙是浙江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
林語堂先生在論及南人與北人的區別時,下過這樣的結論:“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準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未知林語堂先生的上述論述是否涵蓋了自古以來的全部中國曆史,如果是,那麼他一定忽略了出生於浙江杭州的於謙。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祖籍河南考城(在河南省東部,1954年與蘭考縣合並為蘭考縣)。元朝末年,他的曾祖父於九思拜杭州路總管,於是舉家遷往杭州,此後,於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浙江杭州居住繁衍。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1398年5月13日)午時,於謙出生在於氏祖居——杭州府錢塘縣太平坊南新街。600多年後的今天,我在春日的陽光裏徜徉在於謙誕生的這片土地上,感受繁華盛世之中這座江南城市的富庶與美麗,欣賞鱗次櫛比的高樓、車水馬龍的街市和萬木競秀的景象。西湖邊處處遊人如織,楊柳殷勤地向行人展示它的柔美,桃花毫不慳吝地向行人綻放它的笑靨,百鳥爭鳴,燕飛雀躍。然而,於謙出生所在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清河坊祠堂巷42號“於謙故居”,至今仍然在遊人的視野之外,寂寞地承受著六個多世紀以來的風霜雪雨的拷打。
世代官宦之家隱德不仕的父親於仁於謙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八世祖為汾州節度使,知開封府;七世祖為延津令;六世祖為定遠大將軍、沁水令。但是由於金末遭逢戰亂,於氏宗族譜牒散佚,因而自六世祖以上僅存官秩而佚其名號。五世祖於伯儀仕元,官至朝列大夫、太常丞兼法物庫使,累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河南郡侯;四世祖於夔累贈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河南郡公;曾祖父於九思曆官中奉大夫、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後拜杭州路總管;祖父於文大,明代洪武初任兵部主事,改工部。(明)於冕:《先肅湣公行狀》;又,(明)王直:《抑庵文後集》卷二六《侍郎於公墓表》。
然而,於謙父親於仁(字彥昭)卻選擇了不出仕,是什麼原因使得於仁終其一生都沒有步入朱明王朝的官場,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於仁隱居家中,孜孜於研習經史。據於謙同僚王直撰寫的《侍郎於公墓表》稱,於仁為人沉毅方正,好義樂施,常常周濟窮人,雖多不吝。在一個雪夜,於仁聽到門外有男童哭啼,就派仆人去看看,原來是男童的父母讓他上集市賣木炭,並以賣木炭之資購米,家裏等著米下鍋,可是他不小心丟了米資,又迷了路,於是就坐在路邊哭泣,於仁馬上就給了他米資,並且派仆人護送他回家。於家有一個年邁的侍婢苗氏,於仁待如上賓,每逢家宴,都將苗氏安排在筵席的上座,並對客人說:“彼逮事吾祖,吾敢慢哉?”苗氏病卒,於仁以厚禮安葬。(明)王直:《抑庵文後集》卷二六《侍郎於公墓表》。於仁的這種道德品行無疑對於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於仁並沒有割斷於氏家族曆史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傳統,他把接續家族傳統的希望寄托在後代身上。
王直的《侍郎於公墓表》記載於仁有“二子,長即謙,今為大理寺左少卿;次泰;女一,嫁錢塘朱濟”(明)王直:《抑庵文後集》卷二六《侍郎於公墓表》。於謙為於仁長子,於謙出生時於仁已經31歲,600多年前,可以算是“中年得子”了。世代官宦的家世和中年得子的喜悅自然使得於仁對於謙有著很高的期待,希望這個兒子能承擔世業,帶來於氏家族的複興。當然,半個世紀之後,兒子給家族帶來的如此榮耀及其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必定在於仁的預料之外。
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傳說“救時宰相”的預言中國古代文化心態曆來恪守著“王侯將相皆有種”的傳統,一個人一旦成為英雄,那麼他的一生都將被賦予神的色彩,於謙自然也被敬仰英雄的人們不斷神化,於是留下了很多關於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傳說故事。
他出生的情狀就充滿神異色彩。編撰了《先忠肅公年譜》,於繼先稱於謙的祖父和父親“常念宋文丞相死極忠烈,奉其遺像甚虔”,於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在一個夜裏,於謙父親於仁夢見一個著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吾感汝父子侍奉之誠,頃即為汝之嗣矣。”於仁遜謝不敢當,不久於謙誕生。於繼先還說於謙之名為“謙”就是“以誌夢中遜謝之意”(清)於繼先:《先忠肅公年譜》,見(清)丁丙:《於公祠墓錄》卷五。
於謙6歲時,侍其叔彥時祭掃祖塋,路過鳳凰台,其叔隨口說:“今日同上鳳凰台。”於謙即應聲道:“他年獨占麒麟閣。”回來路過癸辛街,其叔便以街名為上聯,於謙對以“子午穀”,叔父詢問出處,於謙答道:“《三國誌》內蜀將魏延對諸葛亮進言:‘延願得精兵五千,由陳倉道而東,當子午穀而西,不消十日,可達長安。’”(明)馮夢龍:《續智囊》,見(清)丁丙:《於公祠墓錄》卷十。於謙8歲時入塾,塾師命其對“手攀屋柱團團轉”,於謙對“腳踏樓梯步步高”;老師又出一對“三跳跳落地”,於謙立刻答“一飛飛上天”。塾師驚歎地說:“此子長大非凡器也。”次日,於謙父親於仁來訪,與塾師聊了很久,而於謙則一直端坐讀書,塾師就問於謙:“子坐父立,禮乎?”於謙起身回答:“嫂溺叔援,權也。”無名氏《類對》,見《於公祠墓錄》卷十。9歲時,曾經身穿紅衣騎馬過街,鄰居調侃他說:“紅孩兒騎馬遊街。”於謙毫不謙讓,隨口應答:“赤帝子斬蛇當道!”令聽者驚詫。(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卷二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孫能傅《益智編》記載這樣一則故事:“於忠肅幼時,謁方伯範公,方看皇曆,因命對曰:‘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公對曰:‘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陰陽無錯無差。’範公奇其才,以語提學某公。一日,提學謁學宮,見泮池中小蛇浮遊,公適至,因出對曰:‘蛇遊水麵斜彎,一似草之形。’公不待思索,即曰:‘雁步沙堤倒寫,兩行真個字。’提學益信其敏捷。”孫能傅《益智編》,見(清)丁丙:《於公祠墓錄》卷十。
關於於謙少時的傳說,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莫過於“他日救時宰相”的“預言”,包括《明史》在內的幾乎所有述及於謙生平的史料都對此有所記載。
《明史》版的記述很簡略:於謙“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明史》卷一七《於謙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王世貞《於太傅公傳》稍詳:“謙生而頎皙,美容止,七歲,僧蘭古春善相,見而大奇之,曰:‘所見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明)王世貞:《州續稿》卷八五《於太傅公傳》,台灣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印行。
郎瑛《七修類稿》、張岱《快園道古》將此故事敷衍為:於謙童年時,母親為之梳丫髻,僧蘭古春看見,就嘲笑於謙:“牛頭喜得生龍角。”於謙馬上回敬說:“狗口何曾出象牙?”回到家裏,央求母親梳三角髻,出門玩耍,又被蘭古春嘲笑:“三角如鼓架。”於謙毫不客氣地對道:“一禿似雷槌。”蘭古春遂斷言:“此兒救時宰相也。”(明)張岱:《快園道古》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又,(明)郎瑛:《七修類稿》,見(清)丁丙:《於公祠墓錄》卷十。
其他的關於於謙將來必成大器的記述還有:於繼先《先忠肅公年譜》十二歲條稱:於謙“讀書於慧安寺,先一夜,寺中伽藍托夢於主僧曰:‘明日有丞相至,當起迎之。’次早,赴館,僧以夢中之語告之,且曰:‘此公異日大貴之兆。’”(清)於繼先:《先忠肅公年譜》。
上述故事大多缺乏事實依據,的確帶有神化於謙的意味,但是於謙少時就具備穎慧機敏、從容應變、不甘服輸等品質和性格是毋庸置疑的。
求學經曆仰慕蘇軾等先賢《石灰吟》於謙是長子,於仁對他期許很高。因此,於謙幼時,父親就“遣受學邑庠”,“課勵尤篤”(明)王直:《抑庵文後集》卷二六《侍郎於公墓表》。而於謙從小篤學不倦,約10歲前後,就悉通經書,對於古文詩詞等有著特殊的閱讀愛好,少時的他在街坊鄰居中已經頗負文名。⑤(清)於繼先:《先忠肅公年譜》。於謙後來《憶老婢》詩,追憶少時苦學之經曆:“我昔少年時,垂髫發如漆。銳意取功名,辛苦事紙筆。”(明)於謙:《忠肅集》卷一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
少年時期的於謙曾經就讀慧安寺。慧安寺,今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十三灣巷。據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載,該寺建於五代晉天福年間(936—942),元季被毀。明朝洪武初,有僧人移建於錢塘保安坊東。永樂十三年(1415),移至十三灣巷,時年18歲的於謙曾為之記。(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這一記載足以證明少年俊才於謙在杭州的盛名。
大約15歲,於謙考取錢塘縣儒學生員,來到了吳山三茅觀潛心求學。⑤距於謙家有僅百米之遙的吳山峰巒疊翠,在臨錢塘,右瞰西湖,南望秦望山,北眺杭州城。天目山的餘脈,進入了杭州後就分成了兩脈——向西湖北岸延伸即是葛嶺、寶石山,向西湖南岸延伸就是吳山。遠古時期,杭州這塊地方尚沉睡在水底,而南北相對的吳山和寶石山是史前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沉陸上升,四麵八方的人們陸續來到這一帶繁衍生息,杭州就此形成。“吳山,春秋時為吳南界,以別於越,故曰吳山。”(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卷一二。據傳,吳越兩國爭霸,吳國勝利在即,越王勾踐給吳王夫差送來了絕世佳人西施,夫差從此沉溺美色,鬥誌喪盡,吳國大將伍子胥力諫無果,而且還招致殺身之禍。杭州人就在吳山上修建了伍公廟,以此表達對伍子胥的懷念,因而吳山又叫胥山,又傳說吳山本名“伍山”,後人訛為“吳山”。②(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卷一二。吳山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蘊涵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