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清代(8)(3 / 3)

“一疏真堪動帝閽。呼來薄苯即都門。敢言宮寢知臣憨,得戍窮邊是國恩。馬角夢回榆塞冷,豸冠心識紫宸尊。短衣此去無多路,環賜行頒丹詔溫。

已拚一死答君親,補牘重看淚轉新。訓政由來尊聖母,狂言何意有孤臣。風霜曲賜全生路,冰雪仍留百煉身。回首長安應不隔,蓬萊佳氣靄鉤陳。

羽書昨夜達甘泉,橫海樓船望渺然。杜牧罪言難再繼,公超霧市至今傳。感時每下袁安涕,報國難先祖逖鞭。為想居庸關外月.可能仍似帝京圓?

執手危言記異時,虛堂風雪送漸離。一編新定虞鬆表。五字新聯蘇武詩。服到心形何獨我,向來肝膽夙相師。填胸壘塊澆難盡.清淚無端滴路歧。”

其子李鼎文整理出版有《李於鍇遺稿輯存》。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劉爾炘《李叔堅傳》

劉爾炘

劉爾炘(xin 欣)(1864—1931年)字又寬,號曉嵐,又號果齋,別號五泉山人。蘭州人。著名教育家,學者。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後,設塾授徒,發奮勤學。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1894年)。任翰林院編修。3年後辭官返蘭,主講五泉書院,訓誡學生立品敦學.成就甚眾。甘肅設高等學堂,任總教習。主通經致用,因撰《治經條例》,又作《勸學邇言》。繼創辦蘭州首所小學即兩等小學堂,又主辦社學、講習所及專修館多所。教學中要求學生讀書“推其究竟,融合貫通”,做到思想境界“坦蕩寬平,心境如光風霽月”。當“理欲交爭之際,必堅持理”,為地方教育殫思竭力數十年,培育眾多英才,進士王炬、楊巨川,留美博士趙元貞等均為其高徒。

辛亥革命中,一度堅持傳統,反對革命,並召募“誌果軍”300人壓製革命運動。共和建立,即遣散。後曾被選為省議會副議長。

後專心致力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事業,盡瘁終生,不遺餘力。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接辦“興文社”,籌措白銀5000兩,先後創辦中學一所、小學四所,畢業學生萬餘人;成立“蘭州修學社”,負責管理孔廟和保管著名的淳化閣帖石刻等文物;創建“隴右樂善書局”,出版發行隴右文獻及先賢著述;創辦“隴右實業待興社”,統籌發展地方實業;創立“全隴希社”,開辦國文講習所及國文專修館,培養高等人才;又創辦“五泉圖書館”。同時,創建“豐黎義倉”,實行社會賑災救濟;創立“皋蘭同仁局”,發展慈善事業。

晚年,集中精力主持修葺擴建五泉山園林,先後募集白銀4.8萬餘兩,自1919年至1924年,以5年多時間重修原有主要殿宇,新建太吳宮、三子祠、萬源閣、層碧山莊等較大殿堂十餘處,規模空前擴大,整體麵貌煥然改觀,成為隴右著名遊覽勝地。同時,發起或主持整修小西湖景區及鹽場堡河堤工程,開設醫學講習所及同仁施醫館,推進醫療事業發展。

一生勤學不倦,尤精經史,著作甚豐。主要有:《果齋一隙記》、《果齋前集》、《果齋續集》、《果齋別集》、《□經日記》、《隴右遺餘集》、《拙修子太平書》等數十卷。又擅長書法,所撰白話楹聯意境清新明快,富於哲理,久負盛名。如“五泉溶源寺流水今日門”聯:“笑指河山問世家,不知我千聖百王繼誌傳心之地,種什麼因,結這般果:別開世界生盤古,好度那五洲萬國圓臚方趾之儔,悟無為法,登自在天。”“五泉山企橋”聯:“想過去麼,過去便能通碧落;休下來了.下來難免入紅塵。”其詩如《憂旱》:“入耳聲聲乞食難,且憑柔翰寫辛酸。筆尖都是哀鴻淚,此紙成灰墨未幹。”

1936年卒於家,享年86歲。因其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傾心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事業,關心民間疾苦,貢獻卓著,深得各界人士敬仰。地方士人私諡文毅,鑄銅像,以五泉層碧山莊為其專祠。地方士人又創建“誌果中學”(今蘭州二中)以作紀念。

參閱《蘭州市·城關區誌》

【1】《清史稿·李棲鳳傳》謂其父“嚐官薊、遼,家焉”,乃將其籍貫記為“廣寧”,又稱其以諸生歸清太宗皇太極,值文館。此誤。張維《甘肅人物誌·李棲鳳傳》亦重複此誤。

【2】《清史稿·嶽鍾琪傳》日:“四川成都人。”又日:“升龍本貫甘肅臨洮,以母年逾九十,乞入籍四川,許之。”張維《甘肅人物誌》日:“蘭州人也,著籍臨洮衛。”《景泰縣誌》日:“生於臨洮府永泰營(今屬景泰)。”《永登縣誌》曰:“出生於莊浪衛城。”莊浪衛即今永登,據嶽鍾琪寄莊浪衛同僚張世偉書信,其籍貫為今永登最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