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清代(4)(3 / 3)

參閱智貢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

《天祝縣誌》

邢澍

邢澍(sht)樹)(1759—1823年)字雨民,號儉山。階州(今隴南市武都區)人。清代著名學者,與武威張澍齊名,時稱“二澍”。

澍天資聰穎,年少成孤,家貧寒,勤奮苦讀,博學能文,精天文輿地之學。乾隆庚戌年(1790年)中進士。曆任浙江永康、長興知縣,為政清廉,勤於吏事,案無留牘,治獄如神,時人稱頌。在長興先後10餘年,捐俸補葺城垣、橋梁,浚導渡津,疏瀹河港,倡導地方豪紳商賈捐資興建同善堂、留嬰堂等。後任江西饒州知府,又遷南安知府。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離任,由秀水返歸階州故裏。歸裏後沉靜淡交,訪古寺,拓碑碣,著書自娛。澍鴻才碩學,所著甚富。其所著《寰宇訪碑錄》宏富精詳,未刊行時出示著名學者孫星衍,星衍與其聯名刊印,名噪一時。又有《宋會要》、《金石劄記》、《金石文字辨異》、《關右經籍考》、《兩漢稀姓錄》、《經義考》、《守雅堂文集》、《南旋詩草》及《長興縣誌》等共15種之多。對方誌學提出:“《誌》之為書,體類於史,非籍三長之士惟精惟博者,相與上下共議論,將不足以信今而傳後。”其學術成果對學界影響深遠。

其《武階備誌序》日:“輿地之學,非多閱古今書不能也:閱書多矣,非身履其地,參互考驗,仍不能也。州縣有《誌》,皆聚一鄉之士為之,而邊隅諸《誌》,往往率陋乖悟,無可采者。他方之好事者,附會載籍,影響臆決,又恒不得實,豈非職此二者故與?餘戚選貢吳君雲逵,客浙東西十餘年,常與餘相依。暇日無事,縱論古今,歎鄉州誌乘之不足據,發憤草創,就餘家藏書三萬餘卷,積稿紙若幹束。迨歸故裏,又登涉山川,博詢故老,訪鍾樓於古寺,拓碑碣於荒祠。取舊所抄集者,芟之潤之,議論之。數年,稿成若幹卷,一州二縣之掌故,秩然具備,名日《武階備誌》。……餘嚐謂學問之道,博與通相資,而固與陋相踵。吾鄉人士患在沿習俗說,而不遵信讜論。州城外萬壽山有南宋人所撰碑,讀之可知宋時城郭界址及河渠遷徙情形。與眾人言之,多疑而不信,信者唯一二人。吳君之創此書也,多從餘言,而餘言又聞諸四方耆宿者也。唯其不固,所以不陋,不然博學寡識,猶未免於謬誤,況乎枵腹無根之徒,又烏足與言輿地之學哉?”清代著名學者張廷濟為其所作《南旋詩草後序》日:“詩所以道性情也,一出自經神學海之手,即遊覽托興諸作,皆有醇茂之氣行乎其間,非雕繪月露、剽竊新豔者比,故謂詩不關學問者,非也。吾師邢夫子儉山先生鍾毓階州,得頃山桓水雄深之勝,處心慮事,悉高明古厚,可謂流薄針砭,士夫中罕有儔者。”澍詩如《丁巳秋日遊欽氏山莊,因登碧岩二首》日:“摘芝何處覓園公?罨畫溪邊係短蓬。十裏路行鬆影裏,一家村在桂香中。亭軒曉霽仙岩碧,魚唄宵深佛火紅。我亦有山歸未得,年年猿鶴怨秋風。”“攬勝新從白雀回,政閑複此陟崔嵬。一樓晚色宜雲臥,萬葉秋聲訝雨來。落日樽前浮震澤,孤帆天際認吳台。坡仙去後今誰繼?眼底清空世界開!”

參閱《清史稿》卷486;

馮國瑞《守雅堂稿輯存》

秦維嶽

秦維嶽(1759—1839年)字覲東,號曉峰,蘭州人。清代良吏,隴右名學者。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編修國史館纂修,轉江南道禦史,掌浙江道,巡視東城,遷兵科給事中。在任疏陳漕運積弊,甚為時論所稱。出為湖北鹽法道,署理布政司、按察司二司事,修明政治,體察下情,使吏治刑獄,肅然一清。鹽道任內曆時久,禁私鑄、杜私銷,大力整治鹽務、錢法,裁汰陋規,使鹽政大治。又率鹽商讚助軍餉200萬錢。致力振興教育,獎掖人才,捐俸銀2000兩創辦江漢書院、夕庭書院,培育人才,大興文教。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因母逝回蘭。家居20年,置義田贍養宗族孤貧。又率先捐銀,創建五泉書院,並先後被聘為五泉、蘭山兩書院山長,為士子所敬,成一代宗師。續修《皋蘭縣誌》。著有《聽雨山房集》、《聽雨山房詩抄》。其《白塔寺》詩日:“北山環擁勢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寶刹,擎天一柱俯黃河。地中盤得虯龍護,空中飛來燕雀多。路達三邊嚴兩戎,木舟鐵連穩如龜。”

《金山寺》詩有“目睹凍餒形,令我潸揮淚。連年遇旱荒,死亡複累累”等句。

維嶽富於學,有幹才,為政廉明肅正,汲汲於興教,不遺餘力。受惠者眾,其風範品行所及者遠,隴右士人久念不忘。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蘭州市·城關區誌》

李桂玉

李桂玉(?—1841年)女。又名妲(h6ng衡)玉,字妲仙,隴西人。清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