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1727年),實授廣西巡撫。乃上疏言:“廣西撫、提、鎮三標歲需兵糧七萬六千石有奇,各屬額征糧數,有無多寡不同。撥運供支,有司既苦繁費,兵士又虞乏食。請酌水道遠近,糧額多少,勻給撥運;並多征折色,以給舟楫不通之地。”朝廷準行。又奉命與侍郎李紱赴貴州安籠與鄂爾泰議分界。後因前官提督時土民羅文剛抗阻設訊而未能及早捕治,免官。雍正七年(1729年)卒。
“良輔為疆吏,卓卓有建白,家世出將,與會伯(馬會伯,武狀元,官巡撫、兵部尚書)略同”。
子勳,字建侯,19歲中武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其祖成請命在內廷行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大軍征西藏,勳隨父良輔赴噶斯應援。雍正元年(1723年),授三等侍衛。出為貴州威寧遊擊。雍正五年(1727年)從提督楊天縱擊仲苗,遷雲南鎮雄參將。雍正八年(1730年),烏蒙倮人暴亂,擾鎮雄、永善,勳奉命率400人出鎮雄奎鄉,進至莫都都,倮人數千出拒,力戰一晝夜,殺200餘人,破四寨。翌日,倮人複攻奎鄉,勳與戰三日,殺2000餘人,盡焚其寨。又繼進,再破百餘寨。叛平報捷,雍正帝諭日:“參將韓勳,領兵四百,破賊數千。以寡敵眾,鼓三軍之氣,喪敵人之膽,較諸路為獨先。”超擢貴州安籠總兵。
雍正九年(1731年),討平稿,平叛亂苗民。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疏日:“古州苗寨接壤郡縣,請視湖廣例,得與內地兵、民聯姻。庶彼此感喻,習知禮儀,可底善良。”朝廷從其議。後又討平清江、定番州等處叛亂苗民。乾隆四年(1739年),奏設古州西北滾縱兵防。後又擒斬黎平苗族叛亂首領石金元等。擢貴州提督。乾隆八年(1743年)卒。贈右都督,賜祭葬,諡果壯。
良輔季弟良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進士,授侍衛。出為西寧守備,遷莊浪(今永登)參將。從涼州總兵楊盡信進攻叛番於棋子山,以功賜孔雀翎,賞白金千兩。累遷寧夏中衛副將、廣西碣石總兵,移鎮肅州。乾隆五年(1740年),擢甘肅提督。卒,賜祭葬,諡勤毅。
參閱《清史稿》卷299
馬來遲
馬來遲(1681—1766年)經名阿布都·哈裏木,河州(今臨夏市)人,回族。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虎夫耶學派華寺門宦創始人。出身於破落富豪之家。8歲進清真寺習經,18歲任教學阿訇.經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長太巴巴推薦,先後任青海民和馬營烏拉下會、河州八坊、廣河三甲集等處清真寺阿訇達30年。雍正六年(1728年),經廣州去阿拉伯,先後到麥加、也門、巴格達、大馬士革和開羅等地拜見伊斯蘭教長,訪師求學,潛心研究蘇菲派學理。六年後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海路經香港、廣州回歸河州。回國時,著名學者茂倆拉買黑都米為其取道號“艾比力夫圖黑”(意為開路)並得到穆罕默德·吉布尼·艾哈買提·5可格勒所贈拜氈、寶劍、蘇夫(白毛長衫)、傳教印信及《冥沙尼》、《卯路提》等經80卷。回歸後先後在青海循化、雲南、河南、陝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長,傳授虎夫耶學理.受穆斯林擁護,遂為西北著名阿訇之一。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後,經其說教,青海卡爾崗地區部分藏族民眾皈依伊斯蘭教,成為華寺門宦信徒,產生較大影響。他主張以《古蘭經》與“聖訓”為信仰基礎,遵守念、禮、齋、課、朝天命功課,要“鬧中靜”,主張既要靜修參悟,亦不能出家避開現實。靜修默念隻限道統接替人及部分好道之士,不要求所有信徒均於此功課。信仰虔誠,遵行嚴格,每月以3天、9天或21天的時間坐靜修持:每天做84副拜功,48000次讚詞(齊克爾)。傳教數十年,所創華寺門宦信眾曾達20餘萬。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初八逝世。教眾於臨夏西川為其修建拱北與牌坊,占地數十畝,宏偉壯觀。與臨夏大拱北齊名,為中國伊斯蘭著名建築。後數次被毀又重建.1986年重建八卦亭等。
參閱《臨夏州誌》;
《甘肅回族人物》
鞏建豐
鞏建豐(1673—1748年)字文在,號渭川,別號介亭,又號朱圉山人。伏羌(今甘穀縣)人。清代名學者,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