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克新
門克新(?—1396年)秦州禮店所(今禮縣)人【1】,明代名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秦州(今天水市)教諭秩滿入朝,召問經史及政治得失,直言無隱,切中時弊,遂遷左春坊讚善。時紹興王俊華以善文辭而授此職,明太祖朱元璋諭吏部日:“左克新,右俊華,重直言也。”此前,明太祖曾向赴朝教官詢問民間疾苦。山西岢嵐吳從權、浙江山陰張桓皆言“臣職在訓士,民事無所與”,太祖怒日:“宋胡瑗為蘇、湖教授,其教兼經義治事。漢賈誼、董仲舒皆起田裏,敷陳時務。唐馬周不得親見太宗,且教武臣言事。今既集朝堂,朕親詢問,俱無以對,誌聖賢之道者固如斯乎?”命放於邊遠之地,並榜諭天下學校以為鑒誡。自此,克新以亮直受重用,不數年,即擢為禮部尚書。
克新任禮部尚書不久,患疾,太祖命太醫給藥醫治,不愈而卒。太祖十分惋惜,遣司禮監典簿楊馬兒諭祭其家,親作《諭祭門尚書文》,並命有司護柩歸葬於故裏。成化五年(1469年)右僉都禦史、秦州知州秦弦建祠於學宮之前,數年後,知州傅鼐實又崇飾垣宇,並請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作《門尚書祠堂記》日:“門公起儒學,登台輔,得千載一時之遇,非其材器足任其用,何可以幸致哉!……門誤。鞏昌為今隴西縣,明初沿元代建置,為鞏昌總帥府治所。門克新時代禮縣尚未建縣,為禮店千戶所地,建縣後屬鞏昌府管轄。故本傳所謂“鞏昌人”,當指鞏昌境內公雖顯,而功業未著以沒,鄉裏之祀,誠有不可得而闕也。”
克新頗有文采,曾奉命作《長江萬裏圖記》,深得太祖賞識,其文略日:“夫江之東流,上自錦城之西,下出三峽之口,過荊楚,越建業,而朝宗於海也。外則三江五湖,湘漢贛諸水皆會之,其夾岸群山翠綠,煙雲萬狀。濫觴始自岷蟠,提封盡於吳楚,南條之大,直匹雲河,物產之饒,富於幽薊。其流縈回曲折,或自西麵東鶩,則城邑在乎兩岸之南北:或自北而南趨,則城邑在乎兩岸之東西。可能通中國之漕舟,可明來番夷之獻貢,浩蕩汪洋,誠衡國之保障,湍瀚迅疾.實壯勢於神京。所謂天塹之險,自古為然也。故在唐虞以冀州為王畿,而天下之來貢者,皆由(黃)河而後達冀,是河為眾水之會要也。今我聖朝,海宇一家,而江為諸川之會要,亦獨唐虞以河為眾水會要之意。是圖之作也,豈徙遊目玩好之為哉!惟我皇上,慎固疆域。保民致治,無時不在心胸之間,俱見於此也。其勵精圖治之誠,抑亦至矣!是宜皇天眷佑,奄有四海,中土奠安,四夷臣服,而鞏固皇圖千億萬世,誠可謂後世聖子賢孫之龜鑒也。”
參閱《明史》卷139;
維《甘肅人物誌》;《禮縣誌》
高鬥南
高鬥南生卒年不詳。字拱極,陝西徽州(今徽縣)人,明代良吏。
鬥南相貌魁偉,聲若洪鍾,才思敏捷。洪武中被舉薦授四川定遠(今四川武勝縣)知縣,任上多有善政。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因受他人誣陷,被削職為民。當地百姓選舉代表赴京為其申辯,曆數鬥南任職時的種種善政。明太祖下詔嘉獎鬥南,恢複原職,並賜予襲衣、寶鈔等,同時,對赴京上奏者賜給路費。鬥南在定遠任職九載,政績顯著。
朝廷下詔推舉廉吏,全國數人中有鬥南,將其列入《彰善榜》與《聖政記》,以為天下官吏楷模。後升任雲南新興(今雲南玉溪市)知州,任職數年,百姓愛戴,不異於定遠縣。後以年老體弱乞歸.不久病逝,終年70歲。
子高恂,字士信,博學能詩文。其父鬥南乞歸時,推薦時任禮科給事中的獨生子高恂代己為新興知州,明成祖允諾。恂任職給事中時,不避權貴,奏章屢上。時黃河清,作詩十章以獻,成祖覽後嘉獎。知新興期間,曾協助大軍征交趾(今越南)有功,年37歲卒於任上.成祖聞訃悼惜,賜奉政大夫。
參閱《明史》卷281;
張維《甘肅人物誌》
景 清
景清(?—1402年)本性耿,訛傳為景。真寧(今正寧縣山河鎮寨子村)人。明代名臣。
清少年聰明異常,讀書過目不忘。就讀國子監時,求覽同學家傳密書,相約次晨即還。翌晨,清謊稱此書原為己有。訟於師,清當師之麵背誦全書,隻字不漏,師斷書歸清。清又實言與之相戲,將書還之,師友驚歎其才。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進士。
清性耿介,尚大節,剛直不阿。先以榜眼授編修,後授禦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太祖召見,命署左僉都禦史。因奏疏字誤,懷印更改,被給事中彈劾下獄。獲釋,奉詔巡察川、陝私茶,升為金華知府。惠帝建文初,任北平參議。同燕王朱棣相談,言論明晰,頗受賞識,晉升禦史大夫。此間,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燕王公開反叛,率軍南下,號稱“靖難”。清雖追隨燕王,但聯絡齊泰、陳子寧、黃子澄、方孝儒等人,起誓結盟,討伐叛逆,力保惠帝。靖難之役,曆時4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攻陷應天(南京)城,惠帝焚死,朝臣死者甚眾。齊泰、陳子寧、方孝儒等同殉國難,唯清幸免。
燕王朱棣即位,清還舊任,委曲求全,等待時機,以圖報複。朱棣疑清有反抗之意。遇早朝,各官皆常服,唯清衣緋而入。朱棣見狀.即起疑心。朝畢,清忽奮躍上前,衝向朱棣,為武士所執,朱棣命左右搜索全身,從袖中得一藏刀,責問欲何為?清慨然喝斥:“吾為故主報仇耳,可惜不能成事。”朱棣大怒,即命打牙割舌,清血噴禦案皇衣,大罵至死,被剝皮實草懸於長安門,並輾轉牽連,互相攀染。戶滅九族,株累甚多,故裏被焚,村落為墟,謂之“瓜蔓抄”。清甥劉國隨清在京,聞清遇難,自知性命難保,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