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家庭背景,而這,往往會影響他的一生。
我姓左,名十月。拽著八十年代的尾巴出生。
十月,是我出生的月份。我一直在懷疑家人起名字的水平,不給冠個比較瓊瑤型的名字也還算罷,至少帶點性別特征啊。用一個中性化的月份當稱謂,以至於從小到大自我介紹時,都習慣說:大家好,我姓左,名十月,性別:女。
中原人士,祖上世代經商,廣置良田。家族人丁興旺,到爺爺這輩,兄弟八個,協調經營著太爺爺們的產業。
爺爺從小讀私塾,係統的接受了四書五經的洗禮,終生遵循孔夫子的儒學思想。太爺爺出資讓他和三爺留學德國修經濟學。他又學會了德國人的嚴謹和認真。終其一生,完整的經曆過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十年浩劫、改革開放、跨進新世紀,在新舊交替中、在社會變革中,爺爺都生活的波瀾不驚、有條不紊。
我有兩個奶奶,大奶奶和二奶奶。
大奶奶係官宦人家,在我出生之前,仙去了。
二奶奶是一家大戶人家的千金。性格內斂,為人謹慎。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即使在新中國解放了很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我印象中,奶奶一直是坐在堂屋做活計,或者在自己的小庭院裏散步。很少邁出大門與其他人打交道。
爸爸是個嚴謹的孝子,媽媽是位典型的家庭主婦。
在我們家,規矩很多。嚴格按照長幼尊卑,日常起居中,晚輩都要比長輩早起。即使普通的一日三餐,盛飯第一個要給爺爺,餐桌落坐順序也嚴格按照長幼順序,開飯時,爺爺要第一個動筷子。如果有客人來訪,家中的婦女是絕度不可以上桌吃飯的。
爺爺偶爾會喝酒,偶爾會講起一些往事。經曆了土地改革以及那場化文大革命,家裏的資產全部充公,田地分給了附近的村民,房產也被幾個公社分別占用。市區的店鋪被迫關閉,留給家裏一處小院落,在偏遠的無人問津的荒郊裏矗立著。即使這樣,爺爺的中庸思想還讓一直感謝著那個結果,感恩著那個時代。免受皮肉之苦和精神折磨。
父親因此沒有資格考取大學。
我出生後,全家人最大的目標就是讓我好好讀書,光宗耀祖。
在我還記憶力很模糊的年紀,爺爺就已經讓我在他書房裏讀書了。教授的有孔孟之道,詩詞歌賦。還有毛筆字。當然也不會缺少珠算,和他的經濟學。儼然就是一個典型的私塾了。可能,爺爺也意識到這些古老的東西已經不實際了,早早的讓我進了公立學校。
奶奶也受過教育,能識字,會詩詞,她教我最多的卻是三字經和百家姓。
我很感謝他們,讓古老的傳統文化,在我最年幼的時候,根植心底。在我曆經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學習後,仍然念念不忘。
愈發的接受現代文明教育,愈發的喜歡傳統文學。
這是不是一種學術叛逆?
因為爺爺的私塾和學校的課程,加上我從小表現出來的學習熱度,家人免除了我所有的家務,專心讓我學習。而我,回饋他們的就是一張張的獎狀。
那個時候,爺爺會把我得到的每一張獎狀都貼在客廳,貼滿滿一屋子。
在我有記憶的開始,就有了作業和學習。
當然,還有五彩斑斕的那些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