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鎮的下張家灣村,一個男嬰降生於李姓的教育世家。嬰兒行二,取名仲揆,這便是後來的李四光。
家鄉依山傍水,資源豐富,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仲揆童年的搖籃,人生的起點,無論走在哪裏,鄉土的一草一木總是令他難以忘懷。
黃岡,一座令他留戀的古城,位於武漢東南,長江北岸,為曆代州府所在地,也叫黃州。因其地勢險要,又與鄂城隔江相望,所以素稱湖北境內“雄峙江滸”的重要門戶,而且伴隨曆史沿革蘊藏著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其中尤以太平天國起義軍“三占武昌,四克漢口,六進黃岡”等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流傳最廣,如孺皆知。這一切都給幼小的仲揆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聽到祖父那些繪聲繪色的講述,更加使他心馳神往,眼前不時閃爍著眾誌成城反抗封建壓迫和抵禦列強侵略的壯烈場麵,為他後來毅然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勇敢投入辛亥革命鬥爭奠定了思想基礎。
回龍山,這座故鄉的奇峰峻嶺高聳在他的心裏,因為這山不僅景色宜人,同時還流傳一個優美的傳說。當地人講,很久以前,這兒住著九條青龍。一天,突然聽到龍王的調遣命令,它們一齊駕著雲雨騰向龍宮。這時,有個最小的龍娃過分眷戀眼下的鄉土,便在騰飛的路上悄悄返回。此後,它獨自就地紮根,與周圍萬物共同呼吸、相依為命,久而久之化作一片礁石,變成蜿蜒起伏的連綿山巒,長年以富饒的物產供給當地居民享用。人們感念它的善良施舍和養育之恩,就把這座平地崛起的峻嶺尊稱為回龍之山,取其回歸人間與民同樂的含義。這個傳說已在當地家喻戶曉,也給幼小的仲揆留下深刻的印象,與他後來熱衷於探索自然奧秘,渴望生態平衡,乃至成為大地之子都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
回龍山鎮風光如畫,湖塘星羅,村莊棋布,山花爛漫,碧野飄香,一派水鄉澤國的田園景象。兒時的仲揆曾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13個整年。
他的祖父原是北方人,蒙古族,名叫庫裏。老人家既通蒙語又懂漢文,早年與漢族姑娘結婚,移居南方之後更姓為李,曾在下張家灣村開設私塾,以教授附近兒童讀書識字維持家庭生活。父親名叫卓侯,字康爵,少年讀書,考中秀才,未踏仕途,在家承襲祖業,借用村裏一座廟宇創辦私塾學堂。母親姓龔,是位樸實賢惠的勞動婦女,為李家生下4男2女。長子名叫伯涵,次子則是仲揆,兩個弟弟分別叫叔和、季壽,兩個妹妹一叫希白,一叫希賢。希賢出生4個月送給一位遠親做女兒,此後姓趙。
家鄉風光的陶冶,民間文化的滋潤,以及書香門庭的哺育,致使仲揆成長迅速,與同齡孩子相比,很多方麵都顯得格外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