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授一定要密切結合實際——張壽榮院士的發言(1 / 1)

1984年我開始接觸匡迪同誌,那時候他在瑞典的一個研究所工作,我覺得他和別的教授有區別的地方,就是這個教授比較實際,他和實際相結合,他對生產實際非常感興趣。後來他回到上海在大學裏當教授,當副校長以後當了市長。

匡迪的特點是不管幹什麼,都沒有把學術研究丟掉,這是很不容易的。他當了市長後,一次遇到時我就問他:你現在當市長了,專業怎麼辦?他說我跟朱總理說好了,讓我帶研究生,一個星期允許我去學校半天。我說你不容易,當市長還在學校裏不脫離專業。對他在學術上的敬業精神我一直是非常推崇的。他不論幹什麼工作都不把專業丟掉。現在好多搞專業搞得不錯的人受到領導賞識,不少人都當官了。當上領導以後,整天都在忙喝酒應酬,學術都全丟了,這對我國的工程技術發展,是一個潛在的危機。

匡迪沒有丟掉專業這一點非常可貴,特別是他的涉及麵這麼寬,不光冶金方麵,別的方麵,像社會科學,包括經濟方麵也很有建樹,這一點我應該向他學習。匡迪同誌的思想非常敏銳,接受新事物非常快,這些使我覺得應該提倡:第一,學校裏的教授一定要密切結合實際,現在我們學校裏存在的一大問題是不結合實際。德國Achen大學的教授必須當過五年工程師。這是我國大學教育最大的缺點,學校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到現場幹不了什麼事,也不願意幹事,都希望穿著白大褂,坐在計算機旁敲鍵盤,這是我們教育上的一個大的問題;再一個問題,現在當了行政領導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要丟了老本行。當了領導以後能夠繼續在專業上工作的人非常難得。這一點上應該向匡迪學習。當市長該經常喝酒吧,但是他沒有“入鄉隨俗”。而且現在很多新的知識他還在不斷地吸收,這一點我覺得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