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等待最後的接棒手(1 / 3)

有一個人幫他拿定了主意。

尚書左丞許將。

許將跟他說:“戮屍之事,誠非盛德之君所為,請陛下三思。”

哲宗當然願意做一個盛德之君了,便不戮屍,而是改成追奪司馬光、呂光著官爵贈諡,仆所立碑。這樣的處理,在哲宗看來,也算得上是將司馬光之流身敗名裂了。

可章惇還是覺得不夠盡興。章惇認為除惡必須務盡,文彥博、呂大防、劉摯、蘇轍等人必須要趕盡殺絕,不能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他勾致文彥博等三十餘人的罪狀,請旨要將他們嚴加處置。

隻是這一回,未等哲宗表明態度,李清臣首先跳出來反對了。李清臣說:“要改先帝成法,雖不能無罪,但諸人皆累朝元老。若從惇言,恐大駭物聽,應請從寬為是。”

李清臣的這一反對表麵上貌似出於公心,說到底也是私怨。

因為他心裏有委屈。

和章惇鬧矛盾了。

應該說李清臣同誌對他大宋官場是有期待的。他的期待是——成為宰相,也就是現在章惇的位置。當初李清臣首先發起紹述,原指望為相的。誰知事情將成之時,首相的位置忽被章惇奪了去,他心裏實在是不甘,因此凡事就要與章惇對著幹。

凡是章惇建議的,他就反對。目的是要讓章惇知道,他李清臣是大宋官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哲宗不明所以。

所以他看到的不是李清臣的私怨,而是他的公心,所以他就頒詔——除司馬光以下,悉置勿問。

應該說,這是哲宗朝的第一次黨爭。當然,在任何時代,權力是永恒的,黨爭也是永恒的。章惇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接下來選擇了網羅黨羽、充實門戶的做法,向哲宗薦用呂惠卿,推薦呂做大名府的第一把手。

哲宗同意了。

因為呂惠卿作為王安石變法期間的重要力量,哲宗看不出重新起用此人有什麼壞處。不錯,呂惠卿同誌是幾度沉浮幾度春秋,但那些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大家向前看,一心一意謀發展。

便下詔令惠卿知大名府。

監察禦史常安民因此上言:“北都重鎮,惠卿不足勝任。試思惠卿由王安石薦引,後竟背了安石,待友如此,事君可知,今已頒詔命,惠卿必過闕請對,臣料他入見陛下,必泣述先帝,希望留京了。”

哲宗聽了這話,臉上淡淡一笑,覺得安民同誌犯了職業病——監察禦史嘛,看見什麼人都要參一本,否則就顯示不出他的存在來。

但是,安民說的有沒有道理呢?哲宗不好把握。他決定對呂惠卿聽其言,觀其行,看看這個同誌是不是人品有問題。

呂惠卿到京了,果然,就像常安民所說的,他過闕請對,然後述先朝事,再然後眼淚一把鼻涕一把,說得哲宗心涼不語。

這個人,果然想留京,想有所作為啊。

可他的人品如此,怎麼可以留京?哲宗於是對呂惠卿的留京請求置之不理,呂惠卿最後也隻得辭退赴任去了。

哲宗一聲長歎,覺得紹聖時代,一地雞毛,到底不是白紙一張,想要有所作為,難哪。

當然這件事情讓章惇也長歎不已。他沒想到,剛剛對付了李清臣,常安民又會跳出來與他作對。

常安民與他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章惇不知道此人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常安民的腦子看上去好像真的進水了。

繼彈劾呂惠卿未果之後,他又彈劾蔡京、張商英接連數本,最後一本,他竟然直斥章惇專權植黨,乞求皇上收回章惇的相位,抑製權奸。

章惇覺得此人不可理喻,或者是已經成為一個瘋子了。因為他幹的這些個事完全是損人不利己——常安民這樣亂咬一氣,對自己能有什麼好處?

也許,此人想得好處想瘋了吧。章惇決定先禮後兵,他密派親信對常安民說:“君本以文學聞名,奈何好談人短;能稍事安靜,當以高位相報。”

常安民怒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常安民的憤怒說起來是一個文學中年的憤怒。這個帝國著名的憤中立刻義正詞嚴地斥責道:“汝乃為當道做說客麼?煩汝傳語,安民隻知忠君,不知媚相。”

常安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話是無傷大雅的,有一些話卻可以置人死地。

他剛剛說的這一番話就可以置人於死地。

不是置別人,是置他自己。不久之後,常安民再也不能像個監察禦史那樣發表自己獨立的政見了,因為他不再是監察禦史,而是滁州一個專門收酒稅的小官了。

是章惇為他安排了這一切。章惇在得知此人“不知媚相”的談話之後,立刻指使禦史董敦逸,彈劾常安民與蘇軾兄弟是朋黨,所以,去滁州監酒稅去吧。

哲宗此時已是心灰意冷,他表情漠然地看待這一切,因為他已經累了。這個曾經以其決絕和不容置疑的政治決心和霹靂手段向天下臣民昭告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的天子,到此時終於深切地明白,新時代其實就是舊時代,甚至比舊時代還不如。舊時代裏,王安石、司馬光雖然政見不同,卻都還能在自己主政時為國事操勞,可現在呢,光剩下他奶奶的黨同伐異了。

唉,這不是最好的時代,也不是最壞的時代,因為最壞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坐在龍椅上昏昏欲睡的哲宗知道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兩個字。

等待。

等待宿命的到來。

等待這個王朝的下一個接棒手。

那應該是最後的接棒手了吧。哲宗如是想象。

附錄一:曆史課本中的王安石變法

11 世紀時,北宋王朝麵臨嚴重的社會危機,不僅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而且北部邊境經常遭受遊牧民族的騷擾。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統治者不得不順應潮流,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這是一場以“富國強兵”為中心內容的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基本上達到改革的目的。後來,由於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及改革派內部出現的分裂,改革最終失敗了。但變法仍然有著深遠的曆史影響。

起用王安石

慶曆新政夭折後,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給宋仁宗呈送了長達萬言的《言事書》,提出了變法主張。他說如果不變法,漢末張角和唐末黃巢那樣的農民大起義說不定又要發生。這封言事書受到了一些官僚士大夫的稱讚,但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

1068 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麵,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決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談了變法的設想。王安石認為,北宋國家貧困的症結,不在於開支過多,而在於生產過少,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而農民的貧困是由於兼並之家“侵牟”和“蠶食細民”,也由於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而不幫他們進行生產,如興修水利。為此,王安石的解決辦法是“因天下之力以生產天下之財”,即動員所有的勞動力去從事生產,以發展社會經濟。為了使農民從事生產,又必須“摧製兼並”,減免徭役,耕斂時節加以補助,並“為之修其水土之利”。

宋神宗很讚賞他的主張,堅定了變法的決心。1069 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富國之法

為了改變積貧的局麵,王安石等人製定和推行了一係列政策、措施,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發展生產。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青苗法。每年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穀物給農民,收獲後償還,收 20%的利息。這就使農民在耕種、收獲季節不至缺乏種子和糧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貸盤剝,還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開墾荒地和興修水利工程,凡與當地農業利害相關,需要興修或疏浚的水利工程,均按照工料費用的大小,由當地住戶依戶等高下出資興修;私家財力不足的,可向州縣政府貸款。凡可供公用的水渠,被豪強兼並之家壟斷了的,須重新“疏通均濟”。

免役法,又稱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願服役的人戶,按貧富等第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相應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市易法。政府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製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製,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實每戶占有土地的數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這就增加了國家的田賦收入。

均輸法。為了供應皇帝、貴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費物資,政府原在東南的江、浙等六路設置發運使,命其總管購買物資和運往京城等事。但發運使的工作很不得力,富商乘機操縱物價,獲取暴利,人民深受其苦。為改變這種狀況,王安石頒布了均輸法,要求發運使必須清楚東南六路的生產情況和北宋宮廷的需求情況,依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采購物資。這就使物資需求和供應得到了很好的配合,減輕了納稅戶的負擔,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有所增加,還限製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