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章
唐浩明
《沉醉湘水》結集,甚感欣慰。因為,它凝聚了一位業餘作家的辛勤勞動,它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它反映了優秀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
2009年元宵節,玉明到我辦公室談創作。記得他講過“東山之夢”的故事,說的是湘鄉鄧永吾與“文革”前瀏陽縣一位老縣長的有關往事。
當時,我說過“瀏陽是一塊文化沃土,文脈厚重”的話。沒有想到,作者努力探索,致力文化淵源。他以此為切入點,花了幾年的業餘時間進行調研,把握大量素材,通過艱苦磨礪,硬是生發開來,寫出了一係列的隨筆散文。由此可見,作者非常勤奮,是一位有心、有情、有識、有文的人。
——文學需要有心人。作者到張家界工作,被那裏的山水催化。他敏於事物,有感而賦,歌之詠之,創作了許多“古風新韻”,結集《沉醉張家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回到長沙,他放眼星城,堅持筆耕,又續集《麓山惠風》。看了《沉醉湘水》,深感作者勤奮。他是有心人,且非常用心,在前後3年多的時間,他對毛澤東“遊學”瀏陽等近現代瀏陽的“文史”,作了比較係統的梳理。尤其是“秋收起義耀乾坤”、“文光杜鵑映洞庭”,放開思路,視野比較寬闊。作者通過文學進行反映,有積極的創新精神。
——文學創作要有情。作者在金融戰線工作,沉醉湖湘文化。他把握身邊的事,著力史海鉤沉,富有激情,撰寫的“一河瀏陽潤之情”、“情係湘水魂夢牽”、“用真情放牧邵陽文化”、“情動於心感臨澧”、“一江湘水屈子情”,以及“紅豆相思難忘情”等一批隨筆,充滿感情。這種創作熱情,完全源於作者的自覺。
——文學凝聚人心。作者用紀實文學的寫作手法,深入曆史題材,能夠較好把握,既著眼全局,又注意辯證思考。通過大量調查研究,特別是對原瀏陽縣一些健在的老領導、老同誌進行采訪,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非常不易。他積極挖掘,采擷加工,為湖南文學史留下了難得的寶貴資料。
作品雖有許多值得加強的方麵,但更重要的是予以鼓勵。是為序。
2012年3月26日
(作者係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嶽麓書社首席編輯,當代著名作家。)
有感《沉醉湘水》
周青雲
《沉醉湘水》結集,玉明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2005年,作者到我家中,我曾提議他整理寫作“文革”前瀏陽縣縣長李映興的有關事情。後來,他到張家界任職工作。在繁忙的公務之中,作者一直用心把握,特別是在唐浩明主席的指點下,他致力從曆史文化角度展開研究,取得進展。
2012年3月,當他拿著近50萬字的稿子到我家中時,著實讓我感到欣慰。我從這位辛勤寫作的“後生”中,看到了一種曆史責任。作者沉醉其中,做了大量艱苦的調研工作。他勤奮寫作,以瀏陽為著力點,圍繞湖湘曆史文化展開,比較深入。他撰寫的隨筆散文,大多數刊發中國金融文化網、湖南作家網,並引起省內外讀者、文學愛好者關注,有的還寫有閱評。
作者作風嚴謹。有的史實,與當事人有關,作者寫好初稿後,又請有關人員審閱,作了進一步修訂,創作態度勤勉、務實。史料引用,注意出處,把握比較好。
看了本書,特別是“秋收起義耀乾坤”、“文光杜鵑映洞庭”,敘述清晰、翔實,前後貫串自然,把曆史變故和近代史實有機結合,從理論到實踐闡述較深。
他挖掘的史料,非常難得。對瀏陽“會黨”的文脈梳理,作了積極研究。作為曾經參與過瀏陽“平反冤假錯”案的一員,有的也是第一次看到。史海鉤沉,文筆生動,引人入勝,讀後感慨至深。
餘以為,對過來人是一種回思借鑒,對後來人是一種啟迪和激勵。
2012年3月17日
(周青雲,男,漢族,1934年出生,湖南瀏陽市人。1951年參加工作,1955年入黨。曾任瀏陽縣財貿辦副主任,縣糧食局第一副局長,縣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市)委顧問,1995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