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一章(2 / 3)

Rosenthal和Rubin(1982)曾提出效果量齊性檢驗的方法:x2=∑(W(d-d)2),其中d指加權後的效應均值,d指每項研究結果的效果量,w指每個效果量的權重。該x2值的自由度為k-1,k是指總抽樣樣本的數量。

二、元分析的步驟

元分析要具有可複製性,不僅應盡可能多地檢驗搜集來的研究樣本,觀察它們是否可以凸顯出某種單項研究顯現不出的潛藏規律,還應該清楚地描述自己是如何發現這些研究及如何對它們作分析的,以便他人進行評價。因此,元分析必須遵循詳盡、嚴格的研究步驟。

1.確定研究目的

確定研究目的也就是組織研究框架。在收集研究之前,首先必須確定研究中想要探索的文獻領域及將要包括的題目範圍。元分析涵蓋的題目有時很寬泛,但其核心必須界定清楚,而且應該建立一套挑選研究樣本的“包含”與“排除”標準,這樣可以幫助一起合作的研究者在麵對同一群文獻時能夠運用同樣的標準去查找或分析研究。

確定研究目的時,還需要充分理解自己所要分析的概念及使用的方法,就像確定實驗研究中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一樣,確定所要研究的效果量及結果。

2.徹底的文獻搜索

通過包括計算機網絡在內的各種手段進行徹底的文獻搜索,也就是研究樣本的搜索,這對元分析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是綜合研究得出結論的基礎。對文獻樣本的收集可根據Rosenthal(1984)提出的大概分類標準:

書:包括作者的原著、幾位作者共同合編的書及書的某些章節;

期刊:包括專業期刊、已出版發表的時事通訊、雜誌及報紙;

論文:包括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及學士論文;

未發表的研究:包括某些技術報告、學術報告、大會論文及將要發表的論文。

3.確定適合的研究樣本

選擇符合研究框架的研究樣本是元分析的關鍵。要考慮多種問題,如它的研究設計,文章發表的時間,文章使用何種語言表述,研究中的樣本大小及信息是否完整等等。

一般而言,盡可能選擇最新的研究。對於未被選中的資料在分析中也要說明,這樣就可以清楚明了地表明這些研究曾經發表過,並非經過一段時間將它們遺漏,隻是沒有作為設計的一部分包括進研究內。同時如果在研究中僅選擇了以母語或英語表述的文章,就要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另外,如果看到某一類研究在相似的題目上有多重報告,那麼就選擇其中一個信息較為完整的研究,使同一類型研究中的信息對元分析隻貢獻一次。盡量排除小樣本的研究。如果選擇了縱向跟蹤研究,則要盡早決定跟蹤研究的時限。

4.定義變量及對變量編碼

在收集、選擇了元分析的文獻後,必須確定在元分析中要檢驗何種研究特征,這些特征就是元分析的變量。一般有以下四種變量:(1)識別背景特征的變量。這類變量包括入選研究樣本的數量,研究樣本的參考文獻,對研究編碼的人數(一般要求至少兩人以上),研究資料的來源等。(2)識別樣本特征的變量。這類變量包括被試的特征,如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狀況等。(3)識別研究特征的變量。這類變量包括研究的理論架構,研究設計,研究采用的工具,研究測量的效應類型以及其他。如果可能,這類變量可以幫助解釋研究方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4)識別統計特征的變量。這類變量包括兩類統計值,一個是表現平均值差異的效果量d,這需要關注每一個研究中的平均數、標準差和樣本大小。另一個是表現關係的相關係數r,這需要關注每一個研究中的相關係數及相關的測量統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