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吃飽飯
中國有句古話,當給富貴者以足夠警戒:富不過三代。盡管曆史已經鬥轉星移,中國進入了全新的世紀,但這句老祖宗留下來的話似乎仍未過時。張作霖家就是這樣。
張作霖的祖籍是河北省大成縣,因為生活困苦,他的祖上遷居到了東北,在那片肥得流油的黑土地上努力耕作,生活漸有起色。幾代人積累下來,到他爺爺張發的時候,張家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富裕人家了。
然而,人無百日好,花無四季紅。張家人世世代代很少有念書的人,所以也不懂得富不過三代這個道理,窮困時為了生活,不得不努力勞動,一旦有了錢,就不知道怎麼生活了。張作霖的父親叫張有財,是個典型的浪蕩子。張發死後,家產分給了兄弟幾個,張有財帶著他的那份財產來到了海城。先是開了一個小雜貨鋪,收入甚微,後來小雜貨鋪倒閉,他又不願幹活,就整天賭博胡混,因欠人家賭債,被仇家債主害死,那一年張作霖才13歲。
要說還是讀書識字有出息,沒有文化擱在哪個時代都不是什麼好事。張家幾代人都沒什麼文化,到張作霖時依然如此,但上天既然要讓張家祖墳上冒煙,一定會安排一段佳話。
張有財還沒死時,張家已經家道中落,張作霖根本沒錢念書,但他與曆史上大多數成功的人一樣,總會有一些奇遇。這個奇遇,就是他的啟蒙老師楊景鎮。
楊景鎮是一位教私塾的老先生,有一天,他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偷偷聽他講課。好奇地叫進來問,才了解到這個小孩名叫張作霖,因為家窮沒錢念書,但又很希望上學。楊景鎮教了多年私塾,見慣了有錢人家子弟對念書的態度,因此對這個小孩刮目相看,於是免費讓他上學,還贈給他紙筆。這時的張作霖已經是13歲了。就這樣,張作霖讀了一段私塾。在這裏,他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礎,這在他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張作霖在這個私塾讀書的時間並不長,此後張作霖再也沒有正式進過學堂。不過他在這一段時間裏所學習的知識,已經足夠他應付日常生活了。
張有財死後,家庭生活更加困難,由於生活所迫,母親王氏隻得帶著4個孩子回到黑山縣的娘家,然而娘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見肘,現在又添了五張嘴,簡直沒法繼續生活下去了。此時張作霖已經漸漸長大,再待在家裏混飯吃,覺得實在沒臉,隻好出去闖社會了。
清末時期的中國,到處都是一片混亂,而清王朝的發家地東北地區更是如此。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將東北大片土地置於沙俄統治之下,北極熊還對東北其他地區虎視眈眈;甲午一戰,日本人開始將魔爪深入中國東北,大片土地又成了日本人的勢力範圍;清末的政治更是黑暗透頂,各級官員橫征暴斂、搜刮民財,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亡命之徒嘯聚山林、打家劫舍,東北“胡子”成了一方公害。廣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典型的弱勢群體。
此時的張作霖既無家財又無背景,更沒有生活技能,加上從小跟著浪蕩的父親鬼混,受其影響,他也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小小年紀就經常出入賭場。常言道:“十賭九輸”,靠自己賣燒餅掙的幾個小錢,很快就輸得精光。於是母親勸他去學點木匠手藝,將來好混個溫飽,但從小浪蕩慣了的張作霖吃不了這個苦,於是實在混不下去了的張作霖一度流浪街頭,沿街乞討。
後來流浪到營口高坎鎮,他在大車店給人家打雜。有人的牲口病了,他就弄點草藥給治,還真的就治好了。他很聰明,喜歡琢磨,慢慢地就成了獸醫,後來他幹脆就開了一個獸醫莊,以此為生。
此後張作霖命運多舛,雖然當上了獸醫,生活上好歹有了點起色,不過日子總是不能順利,曾經被人冤枉,遭受毒打,差點斷送了性命。
大難不死的張作霖走投無路,求生無門、死又不甘,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就在他彷徨四顧、無計可施時,上天送來了一個機會一一甲午戰爭爆發。
戰爭不是什麼好事,但戰爭總是需要人的,中國軍隊屢戰屢敗,兵力吃緊,為了彌補兵源的不足,清政府大量招兵。消息傳來,張作霖做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決定——投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