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是指個體對壓力或挫折情境表現出漠不關心或無動於衷的態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哀莫大於心死”。這是一種比攻擊更為複雜的心理反應,看起來,當事人十分冷靜以至冷靜得過分,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世界非常痛苦。冷漠主要表現為對人懷有戒心甚至敵對情緒,既不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對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觀、無動於衷,顯得毫無同情心。
造成冷漠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個體本身長期的處在一種壓力狀態中,並頻繁的遭受挫折,感到壓力或挫折情境已經達到了自己無法改變的地步。有過抗爭的經曆,但是收效甚微。隻能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態,任其自然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人,起初他們企圖改善營中的生活,願意擔負各種事務甚至共謀反抗與逃脫。但在遭遇一連串的挫折,逃亡不成功,而且遭到嚴厲的處罰後,他們漸漸地了解到,他們對於這個境遇完全是無能為力的。由此便產生了極端的冷漠,對什麼都不再關心了。甚至在戰爭結束,盟軍到來的時候,他們也是茫然不知所措,不敢相信和平真的來臨,他們已重獲自由。
第二,受到別人欺騙、暗算等心靈創傷或因種種原因受人漠視、輕視甚至歧視所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帶上灰色眼鏡看待人生,以敵對的態度看待他人,對待他人。在他們的眼裏,世界是灰暗的,人性是邪惡的,生活是痛苦的。久而久之,逐漸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和同情心,變得冷漠直至冷酷。
第三,進入新環境的一種自我心理防衛。
這在大學生群體中比較普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到了一起,每個人家庭成長過程(包含各種身心創傷)不同,自然呈現出各異的處世性格,在與同學交往的過程中,一些人因為不愉快的經驗而導致害怕失敗或者自卑。於是,不接觸、不反應的“冷漠”,就成了最佳的自我防衛機製之一,以避免“自暴其短”。
冷漠是引起人際關係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試想,一個熱情開朗的人,一個冷若冰霜的人,你會選擇和誰做朋友呢?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為從動物實驗中獲得有關愛的人類行為線索,為幼猴設計了五種人造母猴,觀察“母親”的拒絕會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樣的反應:第一種偶爾用壓縮空氣吹幼猴;第二種會猛烈晃動,致使幼猴無法爬到母親身上;第三種裝有彈簧,能將幼猴彈開;而第四種“母親”的身上居然布滿了鐵釘。但這四種“母親”都未能將幼猴從它的“母親”身邊趕開,惟獨第五種體內灌有冰水的母猴使幼猴躲在牆角,並永久地拒絕了母親。
怎麼才能克服冷漠?我們給出以下的建議:
第一,就要找出導致自己冷漠的直接事件和心理原因。隻有找到了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
第二,學會傾訴。多和別人交流,特別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交流,溝通,點燃自己生命的熱情。
第三,讓自己變得專注。
當你有所追求的時候,你就會充滿動力和熱情,開始不再無動於衷。現在,就為你自己下一個決定,選擇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生活目標,或者是開始一個愛好,盡量選擇那些較容易的、比較能使你產生自信和快樂的事情,慢慢地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積極的情緒。
第四,學會關愛別人。
冷漠的人總是把注意力關注在一些挫敗的情感體驗中,很少去關愛別人。應該嚐試讓自己心中有愛,例如:在公共汽車上為有需要的人讓座,打電話真誠地問候一些很久沒有聯係的朋友,傾聽別人的心聲,並且想想自己可以為別人做什麼。
發起於澳大利亞的“抱抱團”也正是說明了關愛別人對於克服冷漠的重要性。
一個澳洲小夥子舉著寫有“自由擁抱”的牌子,在悉尼的大街上試圖與陌生人擁抱。一開始並沒有人理會他,可慢慢地,路人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主動走上前來擁抱他。很快,“抱抱團”成了風行世界的活動,短短2個月內,30多個國家的街頭都出現了這道獨特的風景。
當你去愛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回報給你愛,點燃你心中的溫情,使你覺得生活充滿陽光和希望。冷漠除了讓你失去更多快樂之外,別無任何益處。而改變冷漠的方法就是重新擁有愛和關懷。關懷你自己和別人,關心你身邊的事情,冰雪會在溫暖的情感下融化。
第五,在思想觀念上,不能把冷漠看成是超脫。
第六,學會熱愛生活,堅信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應該享受這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東西。
第七,多與人,至少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溝通、交流,點燃自己生命的熱情。
第八,從小處做起,從容易的事做起,多多獲得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