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以孤單、寂寞,遠離人群為特征的消極心態。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是一種社會病。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寫道:“蒙受孤單的苦楚,當然很難說是始自今天,但是現在孤獨是如此的普遍,竟然荒謬地變成人皆有之的經驗了。”他還指出,孤獨是一種世界性現象,孤獨感像一場瘟疫蔓延開了。他形象地說道:“從洛杉磯到列寧格勒,十幾歲的青少年,不愉快的配偶,單身的父母,普通的職工,以及上了年紀的人,都抱怨社會孤立了他們,父母親認為子女忙得沒有時間來看望他們,甚至沒有時間打一個電話。在酒吧間和自動洗衣店中,寂寞的異鄉客傾訴心裏話,一位社會學家稱之為‘淒然寡歡,心亂如麻’。那些獨身俱樂部和唱片夜總會,成了絕望的離異者的肉欲市場。”
對於人類而言,孤獨是一種“酷刑”。
日本廣島大麗杉本助男教授曾采用密室法,係統觀察了受試者在孤獨的、低剌激環境下心理狀態的變化。實驗方法是把受試者連續三天單獨關在一間密室裏。實驗第一天結束時,受試者一般都已回憶到很久以前的事了,包括幼年時代的事情。到第二天,那些回憶和思考便不能繼續下去了,往往被中途打斷。這時受試者就得衝動起來,在屋裏徘徊不止,時而大聲叫喊,時而用手敲打牆壁,而且越來越嚴重,同時聽到周圍根本不存在的聲音,還懷疑別人在他的食物中放了毒藥。
孤獨者往往經曆著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心靈禁錮於自己鑄造的高牆之內,悄悄舔舐著心靈的創口……
一位剛剛進入大學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為什麼孤獨悲觀的陰影一直籠罩在我的周圍,看著同宿舍的舍友一起說笑,一起吃飯,我覺得有一種難堪的威脅,感覺這裏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麵對陌生的同學,感覺他們似乎都抬起了得意的麵孔在威脅著我,世界上隻有我一個人是伶仃孤獨的,這種奇特的、敏感的、柔弱的感覺常常使得我近乎狂亂,內心竭斯底裏地想狂喊亂叫,我喜歡一個人呆著,感覺自己好孤單,好孤單……
很顯然,這樣一種情緒體驗,會對自己的大學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進入大學,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學會生活也不可忽視。從某種意義上講,後者比前者還要重要。一位教授曾經說過:“知識是可以速成的,而人格卻不可以速成。”
大學生孤獨體驗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心理“斷乳期”而導致的自我認同感喪失。
心理斷乳期的正常年齡是十四五歲,這一時期,青少年渴望獨立,想要自己處理問題,但往往又感到力不從心,從而產生一種茫然、失落、孤獨無援的感受,仿佛失去了拐杖,無所依托。但這時,我國的青少年正處初、高中階段,中考、高考的壓力使他們受到特殊的照顧,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多的大學生到入學之初才產生真正的心理斷乳的恐慌。在開學的前幾天,那種接到了錄取通知書的喜悅與興奮會漸漸的轉化為內心的緊張和惶恐不安。這種不安如果及時地得不到排解,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環境中很容易衍生孤獨的情緒體驗。
其次,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在心理上出現“閉鎖性”。
大學時期是最渴望友情和愛情的時期,特別是在剛剛組建的集體中,非常期待得到同輩群體的認同,獲得歸屬感。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友誼和愛情,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渴望與朋友探討人生,分享快樂,渴望成為群體中受歡迎與尊敬的人。然而,由於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又存在心靈閉鎖的傾向,他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心思深藏起來,與同學交往過程中總是存在戒備心理,有意無意的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夠完全地敞開心扉與同學交流思想。許多大學生感歎,大學的交往沒有中學時候真誠。由此而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這樣一種挫敗感會使得許多的大學生陷於孤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