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約前284—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功過昭著的一代開國名相。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被呂不韋賞識,後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嬴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李斯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嬴政為皇帝,並製定有關的禮儀製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製,堅持郡縣製;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麵,秦始皇一直期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項任務交給了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作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曆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毋庸置疑,李斯聰明過人,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頒布郡縣製,加強中央集權,沒費吹灰之力。再則,李斯才華過人,一篇《諫逐客書》,氣韻生動,千古傳頌;由李斯書寫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等刻石更是名垂千古。然而,李斯人格原本低下,自私自利,急於用世,就像他所聲稱的,“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所以被宦官趙高威逼利誘,使他不得不參與政變陰謀。麵對人生重大抉擇,李斯不願放棄富貴,與小人同流合汙,最終身死族滅,為天下笑。
李斯有功於秦,秦亦使他富貴至極;但最終卻因阿順苟合,圖保祿位,又親手促成秦帝國的大廈傾覆。作為一個殉葬品,李斯個人最終仍是個失敗者,被曆史的狂瀾所席卷吞噬!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斯時說:李斯作為一個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機遇和能力輔佐秦始皇終成霸業。如果不是因為種種無法讓人容忍的惡行(殺韓非、焚書、篡改聖旨)毀壞了他的聲譽,那麼他的功績則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