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寧古縣城羅川鎮,至今仍聳立著三座雄偉的石牌坊,它就是為紀念明代清官趙邦清而建立的。
趙邦清(1558—1622),字仲一,號乾所,明代真寧(今正寧縣永和鄉於家莊)人。出生農家,母親高氏,秉性剛毅,教子甚嚴。邦清6歲,母親即督促他苦讀,寒冬臘月,夜夜伴二更方休。15歲入學堂,後輾轉三水縣(今陝西旬邑縣)湫頭興教寺潛心攻讀,萬曆十九年(1591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出任山東滕縣知縣。
趙邦清就任滕縣,采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一是整頓吏治。時滕縣官吏貪贓枉法,敲詐勒索,人民饑寒交迫,苦不堪言。邦清到任後,把書吏馬三重革職發配,抑製豪強,一時惡吏懾服,豪紳生畏。
二是賑濟安置災民。時滕縣連年災荒,境內餓殍載道,流亡過半,邦清心急如焚,千方百計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在縣衙辦起粥場,有五、六萬人前來就食,同時從鄰縣籌借糧食,賑濟災民三萬多人。他還捐出自己曆年節餘和薪俸購回耕牛、籽種,分給貧民耕種,組織災民修理農舍,安置流民7000戶。
三是減輕稅賦。滕縣當時的賦稅是以丁載糧,豪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卻隱瞞不報,貧苦農民往往丁稠地少,賦稅繁重。為改變這種狀況,趙邦清不顧個人安危,發布丈量土地的告示,均平賦稅,革除積弊,這一舉措觸及到一些官僚富豪的利益,他們或仗勢阻撓,或誣陷恐嚇,采取各種卑劣手段竭力反對。趙邦清大義凜然,親臨督查,嚴懲阻礙丈量土地的邪惡勢力,共查出隱瞞土地數千頃,重新分等定級,清查戶口,稽核賦稅,滕縣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四是發展生產。為鼓勵農民開墾荒地,邦清用自己的俸銀收購草根,共墾荒地3000頃。他還采取一係列措施,發展經濟,倡導植樹造林,令農民大量栽植桑樹、棗樹,在官舍和公共場所廣植花木,在縣鄉大道兩旁栽植楊柳。他注重興修水利和漕運工程,親自勘察地形,在水利工地辛勤奔波,督工檢查,疏通80華裏的漕運工程和10多條灌溉渠道。他招募饑民,開辦煤礦,開掘煤井數10眼,並在縣內設立錢莊,興辦商號,募聘先生,建立學校。通過五年艱苦經營,使凋敝不堪的滕縣呈現一派“禾穗登場各滿車,家家雞犬更桑麻,路邊楊柳吐青翠,滿縣盡聞讀書聲”的繁榮景象。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明代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路過滕縣,目睹他安居陋室、相茶淡飯、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感動異常,寫了《過河間題壁留示趙仲一》詩:“九河已成陸,卑棲猶問津。道心能似此,滄海已生塵。”湯顯祖在《趙子<瞑眩>錄序》中記載,滕縣經過趙邦清苦心經營,“積金乃至羨贏三千,穀餘六萬,”官道上的楊柳“數萬株”。“所至桑蔭常滿,城壕畔乃有蓮荷魚塘,若南方;亭隧盡斥,垣樹表列,賓舍有序,學士誦歌,市賈無飾;男女廉員,休休於於,河洛之間,慕然一善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