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當曆史老人把時針倒撥到了1979年,那年的5月3日,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個最典型的“兩黨製”國家,舉行了執政黨(工黨)和在野黨(保守黨)之問的決選。

選舉結果表明,保守黨贏得了壓倒多數的選票,曆經4年保守黨領袖生涯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獲得了組織保守黨政府的資格,正式接過了前保守黨領袖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希思的接力棒,開創了80年代英國內外政策劇變的“撒切爾夫人的革命”時期。當天晚上,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總部接受了眾人的祝賀和歡呼,在鎂光燈“喀嚓、喀嚓”聲中度過了她生命中最愉悅最風光最幸福的時刻。

從這一天起,撒切爾夫人做了西方國家的第一位女首相,從而與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和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平分秋色,共得“婦女居於峰巔”之風采,成為英國政壇上的領袖人物。非常計較門第、資曆的英國政治界,對後繼者出身卑微曆來是不屑一顧的。而來自小商小吏之家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則純屬例外,她在英國政界的階梯上卻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大英帝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一直是在走著下坡路,這是不爭的事實。進入80年代後,英國的經濟情況才有了較大幅度的好轉,有的評論家甚至把它視為“奇跡”。這裏,經濟好轉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卻與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一展其平生抱負不無關係。至於在政治方麵,英國淪為二等強國,已是勢所必然。但由於撒切爾夫人在國際舞台上長袖善舞,她那直來直去的外交風格和縱橫捭闔的外交策略,一度成功地迫使歐共體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對英國利益作出了讓步,特別是使兩個超級大國的領導人——美國總統裏根和前蘇聯黨和國家首腦戈爾巴喬夫——與她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工作關係與個人關係,進而促成了撒切爾夫人在國際舞台上享有“手挽三方”的至尊至榮地位。這,不僅抬高了英國的國際身價,而且也鞏固了她個人在國內的政治權威,與政敵較量時能有恃無恐。

撒切爾夫人不僅於1979年接掌英國大權,而且憑借著一己的神奇魅力和高度膽識,使保守黨在背負著300多萬失業大軍的嚴峻情況下一舉奪得了1983年英國大選的勝利,從而在英國掀起了又一輪“撒切爾式的革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既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好了這個戰後害了二三十年“英國病”的國家,又直接推動了80年代整個西方保守主義勢力的抬頭——這一切,無疑在英國曆史上是罕見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位“女強人”的政績不愧為丘吉爾之後的第一人,她名副其實地是本世紀中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

除了赫赫政績之外,撒切爾夫人的身上還散發出女性特有的魅力。不錯,人們都習慣於把撒切爾夫人視為自信、進攻、挑戰、威嚴和果斷的典型,而忽略了她也是家庭生活中的最核心的部分,往往看不到她也是一個賢妻和良母,是一位熱情而又體貼的主婦。有些人則相反,把撒切爾夫人不僅尊為“男人的領袖”,而且譽為“能夠集妻子、母親和政治家的美德與才能於一身的‘超人’”,當是不無道理的。

那麼,撒切爾夫人究竟是如何在沒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作支撐的情況下,僅憑自我奮鬥,一步步地攀登上了英國的權力金字塔尖的;她又是怎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事業與家庭兼顧的“超人”的,想必讀者是亟欲解開這一神奇的“謎”吧?本書將樂於為此提供謎底。

親愛的讀者,請您耐心地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