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

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東平(今屬山東)人,也有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撰有長篇小說《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誌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傳》和雜劇劇本《風雲會》等。

羅貫中小的時候,父親經常給他講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什麼秦始皇統一天下,衛青、霍去病打擊匈奴,講得最多的是三國裏的英雄關羽、趙雲、張飛、諸葛亮。這些人物從小就在羅貫中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大後,羅貫中離開家鄉,他要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去增長知識和閱曆。無論他走到哪裏,都能聽到許多三國時期的故事,而且大家說的都不一樣,這使羅貫中非常糊塗。他找來一本陳壽寫的《三國誌》,耐心地讀起來,從中他了解到三國人物的實際情況。但民間有關三國的傳說卻是十分精彩。羅貫中經過了長時間的摸索,決定寫一部關於三國故事的書。

羅貫中拜訪了許多文學家和詩人,向他們請教有關三國的一些問題。他還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間傳說和故事,這些都為他以後寫《三國演義》打下了基礎。羅貫中還特別注意向老人們請教。老人們生活閱曆豐富,知道的傳說故事自然比其他人多,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從一位老人那裏聽來的。

經過3年的搜集整理,羅貫中已經擁有很多資料了。他決定開始寫《三國演義》,但他又開始發愁了,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寫。最後他采用一種前人沒有用過的“章回體”方式來進行寫作。《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開了章回體小說的先河。

曆經數十載,我國偉大的文學巨著《三國演義》終於完成了。羅貫中尊重曆史但又不完全拘泥於曆史,他大膽地進行取舍和編排史實,虛擬和誇張了情節與人物。《三國演義》描寫了自黃巾起義直到西晉統一將近一個世紀的曆史故事,集中描寫了魏、蜀、吳三國政權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上的矛盾與鬥爭。它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控訴了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動亂年代人民生活的災難與痛苦。

《三國演義》的結構、構思宏偉嚴密,情節曲折變化而又脈絡分明。它既以人物為中心,又描寫出戰爭雙方的戰術戰略,書中一些戰爭場麵,如“三英戰呂布”、“趙雲七進七出”、“赤壁大戰”、“火燒連營”等場麵讓人感到驚心動魂、扣人心弦。書中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狡猾奸詐的曹操、魯莽的張飛、重義氣的關羽、少年老成的周瑜等都栩栩如生,至今他們的形象還生動地留在人們心中。

羅貫中用他畢生的精力,給世人留下一部偉大的著作《三國演義》。他的名字將永遠隨著這部巨著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