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編輯部接到了一封家長來信,信中列舉了元旦放假期間學校老師布置給孩子的作業:數學,三大張印刷資料,應用題38題,計算題60題;科學,兩套試卷,大大小小共計76題;語文,單元練習卷一份(2頁),期末模擬考試卷一份(3頁),聽寫第五、六單元詞語近百個,背誦8篇課文的全文或段落;外語,默寫7篇課文的段落,聽寫第三、四單元單詞,聽力材料2小時以上。

家長感歎道:“我不知道老師們、教育專家們、主管教育的領導們,以及政府和社會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從我個人的認識來說,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是要把他們訓練成為能驗算各種題目的機器呢?還是應付各種考試的能手?學習究竟是什麼?……”

家長的一聲歎息打破了新年的寧靜:期末考試到了,救救應試少年,孩子們要過年關了!這封信在報紙上全文刊登後,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於“救救應試少年”的大討論。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一個沉重的舊話題。家長一方麵心疼自己的孩子,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另一方麵又不惜重金送孩子去讀各種補習班、家教班,挖掘一切社會資源把孩子送進那些管得緊、考試成績優異的學校。教師一方麵不堪重負呼籲給自己減負,另一方麵又迫於各方壓力不得不層層加碼增加自己和學生的負擔。學校也麵臨兩難的境地:不減負,學生壓力過大;減負,家長表示懷疑“我的孩子減負了,別人的沒減怎麼辦?”

稍有教育心理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練習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加班加點,勤學苦練,爭取在考試中勝出,讀大學、讀重點大學、讀名牌大學,讀本科、讀碩士、讀博士……已經很少有人去關注教育內容對孩子成長的價值,關注學習過程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似乎隻有通過學習通過考試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隻有取得高學曆才是學習成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