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孝義之家(1 / 1)

陳氏家族是一個被帝王將譽為“孝義相從”的世家。宋仁宗在位時,陳氏聚族而居,人口多達三萬七千人。按文彥博、包拯等大臣的建議,1062年7月(嘉祐七年),宋仁宗派人監戶“分析”,將陳氏人口疏散。通過抓鬮,陳獨秀祖上一脈由湘而贛,南宋末年,由贛入皖,遷懷寧金錠橋柳林灣、淥水鄉、十裏鋪。

1946年年底,陳獨秀家族重刻《義門陳氏宗譜》,重刊了“丙辰科進士殿試欽點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趙文楷1798年舊曆八月寫的序。趙文楷是嘉慶元年(1796年)的狀元,趙樸初的六世祖。他寫序說:“陳氏嘯峰先生自皖遷自太,去餘廬數武遙。幼自相狎,長相友。品學素所推重,延為西席課諸弟侄輩。”陳嘯峰由懷寧遷到太湖後,先住太湖北門內,與趙文楷家是鄰居,兩人從小在一起玩大。趙文楷後來還聘了陳嘯峰到他家做私塾先生,課其子侄。1798年夏,陳嘯峰就刻《義門陳氏宗譜》一事,寫信給趙文楷,請他寫序,並寄去有關宗譜的資料。

陳獨秀的祖父叫陳章旭,字太占,字曉峰(1819年9月17日~1889年6月13日),即白胡子爹爹,鹽提舉銜候選知縣;妻勞氏(1824年7月18日~1870年9月29日)。陳章旭與勞氏生四子一女:

長子陳衍藩,字靄亭,(1840年12月17日~1861年7月14日),陝西候補直隸州。妻葉氏(1841年五月初八~1858年正月二十一日)。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期間,隨父參加戰鬥,在東流被太平軍亂槍戳死於稻草堆中,年二十二歲,葬於東流黃石磯東北編衝山腰,妻葬於朱家梁亭葉家老屋山。

次子陳衍藻,夭折。

三子陳衍中,字象五(1848年9月19日~1882年8月15日),陳獨秀的父親。曾國藩克複安慶,以縣學生考取秀才(優凜貢生)。屢困場屋,納粟以府經曆分發江蘇。辛已(1882年),蘇州城瘟疫大作,染疾卒於懷寧會館,年三十五歲,與父合墓,葬於十裏鋪老祖山。娶妻查氏(1851年12月7日~1899年),生子女四人。

四子陳衍庶(陳昔凡)(1851年10月2日~1913年4月5日),光緒元年乙亥(1875年)恩科舉人。陳家習儒業十二世,功名未顯,唯陳昔凡中舉,給陳家祖宗增了光,《義門陳氏宗譜》懷寧一係,隻有他的畫像上譜。家譜記載:

由附生中光緒元年乙亥恩科舉人,考取謄錄館議敘班候選知縣。蒙山東巡撫張耀於河工保舉知州補缺,後以直隸州用,欽加四品銜,就辦盛京文案事件;蒙將軍裕祿奏留奉天候補知州,署奉天府軍糧同知,調署昌圖府懷德縣知縣;複蒙盛京將軍奏保免直隸州補缺,後候升知府,曆任遼陽州新民廳、鳳凰廳、直廳過班升道,分省補用。因識時知機,致仕歸裏。

陳昔凡去世後,葬於安慶市郊區十裏鋪老祖山。原配桐城拳莊方氏(1859年3月11日~1882年9月24日),享年二十三歲,葬於十裏鋪祖山;續配浙江人謝氏(1862年12月1日~1939年2月2日),在江津去世;側室邵氏(1871年7月9日生)。陳昔凡無子嗣,三哥陳衍中去世後,將其子慶同(陳獨秀)過繼為嗣子。

女兒,嫁吳振泰。

白胡子爹爹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夭折,一個青年陣亡,一個不生育,隻有老三生了陳衍中生了兩二兩女:

長子陳孟吉,慶元(1872年12月26日~1908年9月9日),府學稟貢生,娶補用巡政廳張某長女張氏(1872年8月16日~1912年),生子三:遐年、遐勳、遐永。慶元夫妻葬十裏鋪老祖山右。

幼子慶同,即陳獨秀(1879年8月24日辰時~1942年5月27日,舊曆四月二十五日酉時),邑癢生。娶霍邱人、安慶副將高登科長女高曉嵐(1876年正月十八日~1930年7月27日酉時),陳獨秀和高曉嵐合葬安慶市郊區葉家衝。生子三:遐延(1898年~1927年)、遐喬(1902年~1928年)、遐鬆(1910年~1990年);生女二:長女玉瑩(1900年~1928年),次女夭折。側室高君曼(1888年~1931年),生二子:遐和、次子瘍,長女陳子美,嫁張某,次女瘍。繼配潘蘭珍(1908~1949年10月30日)。

長女(~1939年),即陳獨秀大姐,嫁吳向榮,在江津去世。

次女(~1920年),即陳獨秀二姐,嫁薑超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