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到了克魯梭的施奈德鋼鐵廠做工,他這樣做或許是自己的選擇,或許是接受了其他人的勸說。克魯梭位於巴黎和裏昂之間。在施奈德鋼鐵廠,當時已經有幾十名勤工儉學學生和約一千名普通的中國工人在做工了。

鄧小平在巴耶中學的這段時間,是他在法國五年間唯一的一段較為舒適和安定的時期。除此之外,他都是住在工廠的宿舍或者廉價的旅館裏,他所做的工鄧小平(鄧希賢)在施奈德工廠的檔案卡。工廠檔案編碼62175,工人號碼07396,注冊日期為“1921年4月2日”,年齡“16歲”,“來自巴耶中學”。

作也都是臨時性的、沒有技術的散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最糟糕的。據他的官方傳記的說法,他在施奈德工作時是做“雜工”。這個工廠的記錄表明,他實際上是在該廠的軋鋼車間當一名軋鋼工。在那裏,他和其他學徒工及不須熟練技能的工人一起做工。他們的工作是通過傳送帶,把沉重而熾熱的鋼板運到車間的另一處。他的雇用登記卡片上注明,他的日工資是6.6法郎,比學徒工的薪酬還低。而且他一個星期要工作50個小時,甚至更長。惡劣的工作條件,加之當時隻有16歲,僅僅幹了三個星期,他便感到體力不支,無法承受,所以他寧願失業前往巴黎,也不願再幹下去了。

後來,鄧小平到一家生產橡膠輪胎和雨鞋的工廠工作。他的工作是把鞋子的各個部分黏合起來。他還做過機車的司爐工,在餐館打過工。在離開法國之前,他是在位於巴黎郊區比揚古爾的雷諾汽車廠做工。在法國,鄧小平做過許多臨時性工作。有兩個星期,他和他的同學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種紮花的工作。

他們用薄紗和綢子做花,做成的花要貼上“戰爭遺孀和孤兒所做”的標簽。鄧小平當初到法國的目的是鄧小平(鄧希賢)在哈金森橡膠廠的檔案卡。工號為5370,上麵有人事部的附注:

辭職不幹,不再雇用。

想學習一些有用的工業技術,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學到任何技術。他的官方傳記說,他在雷諾汽車廠是做鉗工。而這家工廠的檔案證明,他是個沒有技術的工人。

鄧小平留法期間,隻有在橡膠工廠期間,他掙夠了繼續上學所需要的錢。不過這也隻夠支付中學三個月的費用,1922年年底至1923年年初,他在塞納—夏狄戎中學待了三個月。

鄧小平就是在這種貧困和不安定的環境下投身政治活動的。他的官方傳記對他的這個轉變過程做了這樣的描述:

法國的經濟十分蕭條,就業格外困難。中國人即使是到那些較好的大工廠去的,工資也隻有普通法國工人的一半。鄧小平家中已無力寄錢給他,他隻能艱難度日。冷酷的現實,使鄧小平原來出國留學時的理想化為泡影。

但是,一種新的革命思想強烈地吸引了這個年輕人。當時的法國,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廣為流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先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較年長的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的影響下,鄧小平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進行各種政治宣傳活動。

官方傳記的這段描述非常籠統,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尤其是它沒有提及鄧小平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時間。

關於這個問題,唯一的證據是提到了趙世炎和周恩來。1921年4月,鄧小平在施奈德鋼鐵廠做工時,趙世炎也在那裏工作,並且鄧在巴黎的時間也與趙一致,都是1921年10月至1922年2月。周和鄧1921年5月至1922年3月也同在巴黎。還有一個證據是,鄧在1922年的某個時候成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成員,而這個組織是規定要以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吸收黨員的條件的。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鄧小平在留法初期就做出了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