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男人和女人共同構成了世界,但在世界上,男人和女人在權力的分配上似乎並不平等。塑造、統治著這個世界更多的是男人,男人掌握了記錄、定義與詮釋曆史事件的權力,卻並未給予女人以應有的關注與榮耀。在曆史與女人跋涉的錯綜複雜的漫漫征途中,在數千年根深蒂固的製度和觀念麵前,女人一直被壓抑、壓抑再壓抑。然而,曆史演繹女人,女人繁衍了曆史。男人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女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並不意味著“女性曆史”的消逝和男性秩序的穩固。人類史上還有一些女人,她們不相信這個男權世界的潛規則,在她們的世界中記錄著:女人也非弱者!

然而,一旦女人在曆史中放出光芒,隨之而來的一定是漫天的流言和非議。有人說:她們用“肉彈”和“妖媚”從男性秩序中打開缺口,用別樣的壞招,獲取了循規蹈矩的女人無以企及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曆史地位;有人則認為“壞女人”與其說是一種異類的生存狀態,還不如說是一種高明的經營方式。男人利用權力統治世界,女人則誘惑男人,於是女人改寫了曆史;更有人認為她們讓女人成為了女人,她們才是真正的女人……果真如此嗎?還是讓那段段曆史帶著我們去重新審視吧。

本書精選了38位在中外曆史上極有“爭議”的女人,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度,有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經曆,分別以不同的話語在這個世界上獲得發言權;但是,她們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即非凡的勇氣、堅定的信心和絢麗的真我個性。

作為一個女人,呂雉在曆史上算是出了名的,以至於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在提到她的狠毒和權變時心有餘悸。但《史記》中這樣評價她:“女主稱製,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是耶?非耶?

埃及豔後克勞巴特拉依靠自己的美貌在政治的角逐中挽救了身陷危難的埃及,但有人把她稱為“尼羅河魔女”或是“尼羅河畔的妖婦”,那麼,哪一種評價更為中肯?

如果把整個大唐王朝的衰亡都歸罪於楊貴妃,那麼她將是曆史上最無辜的替罪羔羊,但對於那些戰亂的發生她是一個局外的旁觀者嗎?

維多利亞女王重建了大英帝國的威望,將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麵麵推向了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她締造了“日不落帝國”,但她在這一過程中也曾運用過一些非常規手段。

對於陸小曼或許人們記住的隻是她的奢華無度,隻當她是一株醉生夢死的罌粟花,29歲的她,背負起所有罪名,卻沒有想到,29歲之後的日子,是她一個人擔當所有的苦與罪,所有的寂寞與相思,所有入骨的痛與孤寂。

當皇姑屯的一聲爆炸響起時,當“九·一八事變”的槍聲響徹蒼穹時,當震驚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變”和“轉移婉容”等禍國的人間活劇上演時,人們想不到,這位被稱為日本諜報機關“一枝花”的川島芳子竟然會是滿人後裔!

……

這些女人們身體力行地向世界彰顯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她們是例外而非原則。在許多世紀裏,她們為了證明自己而進行著她們自己的戰爭,不得不承認的是,她們為了在這個世界鐵一般的男人秩序中爭得一席之地,難免要用一些常規女人甚至常規男人都無法想象的卑劣、奸詐的手段,生活給了她們名譽和權勢,便失去安詳與寧靜。這些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人物,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曆史,詮釋著女性。是她們的努力讓人類的曆史在枯燥的權勢鬥爭中顯出了繽紛色彩,是她們的努力讓人們看見了“女人政治”的存在,如果沒有了她們,男人的曆史將變得無比單調乏味。然而,她們的作用又何止這些?

也許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智慧可以把一個準確的曆史評價償還給女人,但我們至少能將所有的爭議盡力還原成一種史實,一種使讀者能夠從裏到外、從點到麵地理解這些頗受爭議女人的生命過程的陳述。

本書在對大量的曆史文獻進行分析考證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與精辟的描寫。將這些女人們的曆史置於巨幅時間、空間脈絡下,從具體的事實切入,既證明了她們各自都擁有著千變萬化的複雜經曆,以及她們在曆史的高度上所做出的超出常人的“豐功偉績”;又從側麵描寫了她們的“非正統”手段及其她們的“道德之外”。閱讀本書,你將會在思考曆史的同時,對女人有一個全新的理性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