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10月6日,出生於長春縣縣衙。取名彭夢熊。
排行老七,上有五個姐姐、一個哥哥。
1920年5歲
春,入長纖會學校小學讀書。
開始學習英語。
1924年9歲
大部分時間病休在家,但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優異,尤其對數學偏愛。
開始閱讀《史記》等著作。
1928年13歲
1月,入長春自強中學讀初一。
1929年14歲
7月,在哥哥彭夢佛幫助下去吉林毓文中學參加暑期補習班,成績優異。
9月,毓文中學根據彭桓武的成績,收他插入初三學習。彭桓武由彭夢熊改名“彭飛”。
1930年15歲
寒假,研讀達爾文《物種起源》和湯姆生《科學大綱》,自學英文教科書《德語會話語法》。
6月,初中畢業,隨父兄前往北平讀高中,同時考取北師大附中高中和彙文中學高二,選擇彙文學校。
10月,母親陳思敬去世。開始在家自學英文的達夫物理學和微積分。
1931年16歲
1月,取張飛和嶽飛字號的中間字“桓”和“武”,改名“彭飛”為“彭桓武”考入大同中學高三下學期。
9月,以第七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
樹立人生目標:“不為良匠,必為良師。”
1935年20歲
秋,考上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入清華物理係研究生院繼續深造。
1937年22歲
9月,擔任雲南大學理化係教員。
1938年23歲
報考“英庚款”唯一理論物理名額研究生,考取。
9月,到達愛丁堡,投師馬克斯·玻恩。
1940年25歲
年底,通過畢業論文《電子的量子理論對金屬的力學及熱學性質之應用》,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41年26歲
8月,經玻恩推薦,前往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後的研究學者,在著名科學家埃爾溫·薛定諤領導的理論物理所工作。不久,幫助海特勒進行介子理論方麵的研究。
1943年28歲
與海特勒、哈密頓合作的成果——HHP理論發展了量子躍遷幾率的理論,用能譜強度首次解釋了宇宙線的能量分布和空間分布,名揚世界物理學界。
8月,彭桓武重返愛丁堡,擔任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卡內基研究員,再一次投師馬克斯·玻恩,並與玻恩合作共同進行場論、量子力學方麵的研究。
1945年30歲
夏,論文:《量子場論的發散困難及輻射反作用的嚴格論述》順利通過,獲愛丁堡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與玻恩合作以關於場的量子力學與統計力學的一係列探索性工作,共獲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格爾——布裏斯班獎。
8月,應薛定i萼之邀,赴都柏林高級研究院接替海特勒,任助理教授繼續研究場論,並指導法國訪問學者O莫雷特,對較低能區核碰撞中的介子產生作更細致的計算。
1946年31歲
夏,出席在劍橋大學舉行的戰後第一次基本粒子會議。
1947年32歲
代表雲南大學前往比利時參加“大學教授會議”
1948年33歲
1月,任雲南大學物理係教授,先後開設物性論、量子力學和高等電磁學等課,其中物性論和高等電磁學填補了雲大的空白。同年,當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
年底,吳有訓告竺可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出百年來科學大事記,列名其內隻有兩個中國人——彭桓武、王淦昌。
1949年34歲
5月,任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教授普通物理、數理物理方法和給研究生開設量子力學,直到1952年10月。
11月,幫助錢三強籌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與錢三強、吳有訓、何澤慧等人成為我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者。
1950年35歲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兼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組組長,參加建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