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功勳科學家孫家棟是件有意義的事情,跨學科用樸實的文字、翔實的內容寫好科學家孫家棟確實是一件艱巨的事情,但這卻是我願意做的事情。盡管每天上班會議不斷、事繁多,但還是喜歡把孫家棟的事情、把他為國家航天事業所做的那些大事情通過文字的組合呈送到千萬讀者麵前。

我認識孫家棟已經有30多年了,那時我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事衛星發射工作的航天新兵,孫家棟是我國通信衛星總設計師;之後我調到北京總部機關火箭衛星發射部門後,在參加會議、衛星總裝廠房、發射現場接觸孫家棟的機會陡然增多;尤其是中國航天對外開放、用中國火箭實施發射外國衛星那段難忘的日子,孫家棟給我們這些年輕人樹立了獨特的光輝形象;在中國亞太移動衛星通信項目技術經濟論證以及方案實施階段,我有了更多接觸孫家棟的機會,這期間我有幸隨同孫家棟數次去美國、新加坡等地出差,這也使得我有了寫孫家棟的機遇。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餘,年複一年挑燈夜戰書寫孫家棟和航天的那些事情。這之中有航天的情結、人生的追求、感情的抒發等多種因素,但孫家棟等一批科學家崇高信仰的影響卻是我堅持不懈寫作的重要因素。也許人生就是如此,我在大學本是學發電的卻搞了一輩子航天發射,本職工作本是搞科學技術的卻從寫孫家棟開始一發而不可收,一直寫到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在孫家棟對我的交談中,他多次說:“航天工程是係統工程,絕對不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航天事業的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絕對不可能是某個人起了多麼特殊的作用。”這簡短的話語折射出孫家棟內心的謙遜和人格。我非常幸運大學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使我在衛星、火箭、導彈發射場結識了許多科學家,在衛星和火箭旁、在發射塔架上有幸與他們交往。火箭專家任新民、電子專家陳芳允、光學專家王大珩、導彈專家黃緯祿、航天專家孫家棟,他們都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是我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是踐行“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光輝典範。我還結識了航天測控及管理專家沈榮駿、導彈控製與航天工程管理專家欒恩傑、導彈火箭專家龍樂豪、航天飛行力學及彈道專家餘夢倫……他們既是孫家棟時常提及、共事數十年的朋友,也是我一生中有幸遇到的貴人。在我心中的這些貴人都具有助人為樂、心地善良、能力超強、知識淵博、意誌如鋼、不畏艱險、敢為敢當等等不一般的品質。上述科學家與孫家棟都是共和國航天的創建者、親曆者、見證者,也是與孫家棟一起奮鬥成長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在中國偉大的航天事業進程中,都起過各自不同的關鍵作用,而這些傑出人物,在平常工作、生活中卻謙虛和藹、風趣幽默,不論職位如何變化、地位如何提高,卻始終不擺架子,寬以待人。他們的思維、語言、行為、感召無不對我產生無聲的鞭策,影響至深,終身受益。透過文章中對孫家棟的描述,實際是對這些科學家、廣大航天大軍的頌揚,這也是驅使我能堅持業餘寫作此書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