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颼颼地在摩根的庭院裏肆虐,院裏的大花盆因結冰而裂成兩半。
這是1913年1月6日。
一位稀客在午前來訪。是有名的政論家喬治·哈比,威爾遜總統的全力支持者,《Harper’s》的總編。
威爾遜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而後升任該校學院院長,後被選成新澤西州州長,被高喊“新自由”的民主黨在掃除腐敗政治、討伐壟斷、提高勞工地位的號召下推出來做總統候選人。
深得勞工與農民支持的老羅斯福一生致力於改革共和黨政治。繼任塔夫脫表現出保守政治趨向,而威爾遜則扭轉了他的保守政治,這時他剛當上總統。
“我要去晉見總統了,有需要轉告的嗎?”因為對摩根頗有好感,哈比這樣說。
“代我向布萊恩國務卿問好!”摩根卻挖苦道。
綽號“平民”的威廉·布萊恩曾連續兩次被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但均被共和黨的麥金萊和塔夫脫擊敗。他是內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岸農場主出身的律師。作為一名最尖銳的民主黨人,一個典型的激進派,他主張財富再分配及粉碎托拉斯。因為在黨的大會上運用“平民票”的緣故,他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國務卿。
威爾遜與布萊恩聯手,會有什麼動作呢?摩根已經了如指掌。即便是塔夫脫這個共和黨保守派當政時,也告誡US鋼鐵不要違反反托拉斯法;而對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的控告得到輿論的強烈支持,更表明反壟斷的時代潮流已如洪水決堤,不可遏抑了。
1912年的選舉,正如一幅反托拉斯標語所說的:“是被剝奪者對剝奪者的複仇之戰”。選舉中,連新成立的純粹以農民為支持者的人民黨,也在眾議院奪取了10席,並踞有3個州州長的位置。
自從卡內基的荷摩斯特工廠罷工流血大慘案發生後,必須出動軍隊來鎮壓AFL(美國勞工總會)及全國煤炭勞工組織的案件日益增多。
哈比好意來訪,會談卻言之無物。就在他起身欲走的時候,摩根忽然想起一件事:
“請轉告總統一件事……”
“哦?”
“如果經濟持續惡化,總統有用得著我的地方,盡管吩咐。”
他似乎想說25年前的事,那時的鐵路恐慌、公司與銀行接連倒閉時,是他借黃金給政府,幫助了克利夫蘭總統。
“還會有那種恐慌麼?”總統問。
“哦……我隻是說……如果有的話。”
一年半以後年輕的德國新皇以奧地利皇儲夫婦的死為借口,點燃了一戰的導火線(1914年7月)。
盡管摩根無法料到這種事的發生,但戰爭的爆發不會毫無端由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社會環境,與其所處的國際環境,都是戰爭爆發的可能條件。因此,恐慌將經常與戰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而在美國,由反生產的革新主義者與威爾遜、布萊恩這些單純的學者領導的話,恐慌是一定會產生的,早晚而已。——這樣想著,摩根才這麼說的。
恐慌雖然沒有到來,但歐洲爆發了大戰,接著摩根對哈比發出了暗示,倫敦、華盛頓經濟惡化,英美為消化戰時公債苦惱不已,事情一件接一件發生,終於,非摩根公司不能解決問題的時機到了。US鋼鐵和摩根領導的托拉斯,成為生產的主力,並同時生產戰勝德國人的坦克和潛水艇的秘密武器。
加利到麥迪遜街219號來拜訪摩根了,時間是一天午後。
“我異常疲倦,毫無食欲。醫生說這是過度勞累引起的,必須拋開一切去度假,讓緊繃的神經鬆弛,所以我決定去開羅一遊。”
加利向他告辭,幾次跨出門去又被喚回,聽他囑咐自己出門時的各項細節。大概是摩根也預感大限將至,因而跟這位他生平最信賴的人話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