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
《人民日報》編者按:
今年7月29日,是鄧稼先同誌逝世7周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的這篇文章,是一位科學家寫的科學家評傳。楊先生和鄧稼先同誌是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在美留學期間又是同學。他自己說是“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這方麵的情節,其他報刊介紹過。此文珍貴處是楊先生從科技發展史的高度,將同他有長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國、美國兩位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做了對比評述,既高且深,又親切可讀。從楊振寧教授的回憶文章,可以進一步了解鄧稼先同誌的才能、風格、思想和為人。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100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的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隻舉1898年為例: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後者“租借”99年。那是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今天,一個世紀以後,中國人站起來了。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在20世紀人類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對這巨大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1924-1986)。
兩彈元勳
鄧稼先於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小學和中學以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讀理論物理,得到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這以後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時代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後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防武器做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他和於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1986年5月鄧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勳”,他是當之無愧的。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抗戰開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後來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後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期間我們曾住同屋,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前後17年的時間裏所長都是物理學家奧本海默(Oppenheimer,1904-1967)。當時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曾成功地領導戰時美國的原子彈製造工作。高等學術研究所是一個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時候隻有5個人,包括奧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識。
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Born,18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台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了,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仍然不時出現,不過比起以前要較少出現一些。
奧本海默的演講十分吸引人。他善於辭令,聽者往往會著迷。1964年為了慶祝他60歲的生日,三位同事和我編輯了一期《近代物理評論》,在前言中我們寫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讀。它們包容了優雅的風格和節奏。它們描述了近世科學時代人類所麵臨的多種複雜的問題,詳盡而奧妙。像他的文章一樣,奧本海默是一個複雜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鍾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誠真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領導許許多多各階層工作者為中華民族做了曆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兩派群眾組織,對吵對打,和當時全國其他單位一樣。而鄧稼先竟有能力說服兩派繼續工作,於1967年6月成功地製成了氫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