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
正月十五元宵花燈節,全國各地皆是張燈結彩,燈火輝煌,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俗話說:“除夕的火,元宵的燈。”元宵節是春節期間的“節中之節”,它與春節並稱我國的兩大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
元宵燈節始於秦漢以前的燈是靜止的,較少裝飾,且多為單個。曆史上最早過燈節,是嬴政稱帝次年下月十五日舉行的燃燈祭祀“地神”活動。從此有了正月十五日燃燈的習俗。元宵節,因其活動在一年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元宵節叫“上元節”純屬道家之稱。因節日主要活動是夜晚燃燈,又稱“燈節”或“燈夕”。
呂後崇拜“太乙天神”,“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祭祀大典從傍晚到天亮。“張燈之始也,漢祀太一,自昏至明。”此時的祭祀燃燈多在皇宮舉行。周勃、陳平等人掃呂,擁劉恒為帝。因掃呂之日在正月十五,劉恒便將該日定為元宵節。每逢此晚,“馳禁”放燈,天上明月高懸,地上燃燈萬盞,街頭龍燈翻飛,雲燈穿插跑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燈火通紅,場麵火紅;男女老少通宵歡燈,氣氛熱烈,一片歡騰。此夜漢文帝還微服出宮,盡情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漢代長安城平時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惟有正月十五日夜及前後各一日,皇帝特許執金事“馳禁”,即取消戒嚴,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金吾不禁”。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十年,為提倡佛法,下令在元宵節,無論士族庶民,一律懸掛燈籠,以示敬佛。從此,這種活動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至今的每年正月十五日燃燈之風俗。
隋代燈樹已出現。隋初,大亂初定,人們心情愉悅,元宵之夜燈火輝煌,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當時,楊廣任揚州總管,每逢元宵佳節,總管府內張燈結彩,徹夜通明。楊廣當上煬帝,在元宵節舉辦規模盛大的燈會。楊廣詩曰:“法輪天上轉,梵語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地,鍾發玻璃台。”寫出了元宵燃燈活動中,在通衢大道建起高大的燈樹的隆重熱烈場麵。詩中提及的“燈樹”,是一種形似大樹的巨型燈彩棚架,分枝矗立,上置燈盞,皇帝臣僚登樓觀燈。之後,煬帝先後三下揚州,而且皆為元宵良辰,其船隊數十艘成串,高掛彩燈千盞,河中漂著浮燈,河上燃燈數百,水麵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飛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是水天一色,光射彩掩。浮燈隨波逐流,變成閃光星帶,燈火點點,閃爍蕩漾,猶如一顆顆光芒四射的珍珠。兩岸千萬盞燈彩照耀川陸,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還要綺麗壯觀的水上燈景。
如今,曆史的車輪已經輾轉到了貞觀十年,盛世年華,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象,但見“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正月十五元宵夜,暮色降臨,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東都洛陽宏偉壯麗,而且經濟繁榮,文物昌盛。城內燈紅通明,車水馬龍,街道兩旁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對,樂聲嘈雜十餘裏。
城東青煙巷,是秦樓楚館萃集之地,紅窗綠門,珠簾綃帳,香氣遠揚,歌吹為風,紅男綠女,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酒樓茶社賭場戲棚與秦樓楚館相接,日夜絲竹悠揚,鑼鼓相配,歌聲起伏,呼喝應和。猜猜怡紅院,就處在這條充滿著聲浪、燈彩、yu望的煙花巷中。每年元宵洛陽城內的各大妓院都會舉行一個特大的花魁大賽。今年的大賽地點就定在了這猜猜怡紅院,夜幕未落之即,這裏已經是人山人海,文人墨客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