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是一首寫雁門雄關氣勢豪邁的詩篇,出自唐代詩人李賀之手。
“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雁門關外,萬丈深穀,尖石嶙峋,雲封霧鎖,殘陽如血。
“天地有正氣,英魂傲古今。”蕭殺寒風之中,一代傳奇大英雄喬峰喬大幫主自盡之處,一位須眉潔白、麵色清臒的老僧傲然挺立在萬丈深穀之畔,雙手高舉一酒壇,高聲道:“大哥,三弟來看你了!你我兄弟一別就是五十餘年,弟深表遺憾,於今老邁之際,特來求兄長原諒!大哥,你我兄弟以酒結緣,今弟便敬上兄長最愛之酒水,陪兄長暢飲到天亮,聊表弟之愧!”
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此老僧何許人了?不錯。老僧正是當年雁門關一役後,回歸大理國的大理皇帝段譽。
段譽是大理國第16代國王,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盡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係,入貢大理馬、麝香、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公元1147年,王語焉、木婉清等幾女相繼而卒,且諸子內爭外叛,段譽便無心朝政,於是禪位為僧,在天龍寺出家。然段譽本是好動之人,如何能夠耐得住長久寂寞,於是,百無聊賴之中,研修武學,將淩波微步,北冥神功,六脈神劍以及天龍寺諸多武學融會貫通,希望能夠開辟出屬於自己一門的武學典籍。
窮十三年之力,終於略有小成。靜極思動,便於此時思及遠在雁門關外的亡靈,遂孤身北上,悼念兄長。
“乾坤生古意,草木起秋聲。移人名利境,夢中驚。便尋靈寶,鳳髓與龜精。密報黃芽就,紫府門開,道情有個鶯鶯。問歸含楚山青。臥影水天明。鬆庵誰笑話,見還嬰。鶴歸日落,聚散兩忘情。好笑人癡處,白頭青塚,世間猶說醒醒。哈哈哈,大哥,來,繼續,小弟再敬你一杯……”段譽將壇中酒水往萬丈深穀中傾倒,然後仰首狂飲,龍吸鯨吞,好不豪氣,讓人不由地想起少林寺中的那場曠古絕今的豪飲。
如此這般幾次三番,段譽依然沒有利用神功之便將酒水排出體外,看來隨著功力的日漸增益,酒量也是大大的增加。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嚇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哈哈哈,大哥,再來!”段譽斜靠在一塊巨石上,左手遙邀天上明月,右手向穀中倒酒,逸懷浩氣,真如超乎塵垢之外。
“好酒!哈哈哈……”一陣狂笑之聲從雲封霧鎖的萬丈深穀中直衝而上。
“什麼人?”段譽彈射而起,向著萬丈深穀喊去,心道:萬丈深穀乃大哥喬峰和小妹阿紫的魂歸之處,如今聞得人聲,難道大哥沒死?抑或……
就在這時,忽然穀內雲霧翻騰,一隻黑色的大鳥破雲排霧而上。月朗星稀中,大鳥之上,一名神情落寞的中年儒士平空拔起數丈,身形九變,頃刻落於段譽身旁。
“哈哈哈……好酒!”中年儒士放聲狂笑,手掌一伸,便奪過段譽手中之酒壇,仰麵狂飲。
中年儒士雖然無禮,但段譽向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隻是心中微震而已。在那中年儒士出手之時,段譽已經有所注意,但饒是如此,那人抓來的手掌明明距酒壇尚有尺餘,卻不知怎地突然暴伸而出,竟然將酒壇從他手中奪走。這對於研修武學十多年的段譽來說,絕對是個大大的打擊。
“施主何許人?為何來自穀中?穀底還有何人?”段譽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結義大哥與小妹。
“哦,好酒,有好多年沒有飲上如此美釀了!”中年儒士再度感歎,然後上下打量段譽,半天才道:“大師為何於此險要之地暢飲酒水?”
段譽也未怪其失禮之處,便道:“貧僧於此乃是為悼念吾之結義兄長。不知施主為何在此?”
中年儒士道:“原來如此,那麼說在下還是沾了亡故之人之光了。哈哈哈……咳!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大師還是節哀順便吧。”頓了頓,他象是打開了話茬子一樣,一口氣道出了埋藏於胸、如梗在喉的前塵往事……
原來中年儒士名叫黃裳,乃北宋禮部尚書、詞人。宋徽宗時期,黃裳在福州做知州,當時的宋徽宗訪求天下道教遺書,派人送到福州後,命黃裳監印道家著作。黃裳在一卷一卷細心校讀之後,居然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成為武林至尊,後因受各大門派高手圍攻,受傷逃到了一處窮荒絕地,苦思各大門派武功的破解之法。然而這一苦思竟長達四十餘載。四十年後,黃裳一一想通了破解的法子。哪知出山後,敵手已全部老死。黃裳四十載不忘報仇,可惜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萬念俱灰之下,黃裳想到了歸隱。於是,就出現在這雁門關外的萬丈深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