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許智宏:百年大計創一流(4)(1 / 2)

許智宏坦率承認中國沒有一個大學擠入世界一流,隻有個別專業和領域在世界達到一流水平。他指出,“創建一流大學不是今天提出,明天就能達到的。”他還澄清一些人的誤解說:“很多人以為隻要國家支持一兩年,就可以建成一流大學。這是個過程,關鍵在學科建設,在隊伍建設,在有一批優秀科技成果,在於一批有影響的傑出校友。”他說。北京大學在1998年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計劃,並計劃用17年時間建成。這中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計劃用7年的時間打基礎,引進一批中青年教授,使北大形成良好的辦學條件。第二階段是全力創造。他強調:“前7年非常重要。前3年已經過去,北大的所作所為都已擺在眼前。希望大家能給我們一些時間,用剩下的4到5年打好基礎。”

國際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之一,就是在師資隊伍中要有一批世界大師級的學者。許智宏坦言,在這方麵北大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他說:“在北大的曆史上,曾有過一大批很有思想的學者,他們影響了中國社會進程的發展。比如像老校長馬寅初,他的人口論雖然遭到很嚴厲的批評,但是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現在北大達到這樣一個當量的大師級學者還很少。”近年來,北大從海內外陸續引進一批優秀學者,學校原有的一批學者也成為重要學科帶頭人,在北大工作的院士總數達到53人與他們同在北大共事的還有11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51位“長江學者”。在著名的Science和Nature雜誌上,都出現了北大教師的名字。

許智宏還對學術上的種種不正之風的問題投入更深刻地思考。他說:“在整個社會處於一個轉軌的過程時,隨著急功近利、目光短淺、功利主義的孳生,並非“世外桃源”的大學如何守得住自己的精神高地,是能否出世界大師級學者的關鍵。”他感歎:“我們現有的學術體製在客觀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許多大學裏提級、評教授都要看你發表了多少篇論文,出了多少本書,至於這些論文和書究竟有多少是經過自己的頭腦思考寫出來的,則一概不論。”他直言不諱道:“北大是出思想的。急功近利是出不了思想的,隻能拷貝人家的思想。這是北大絕不允許的!”2002年3月,北大修訂了《北京大學教師學術紀律規範》,根據新的《規範》,在人事錄用、學術晉升等各項考核中,對有違反學術紀律行為的,實行一票否決。許智宏堅定地認為:“大學必須要成為研究學術的樂土,一塊幹淨的地方。”

許智宏投向世界一流的目光。他說:“北大的個別學科或研究領域是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但是做為一個整體,北大離世界一流水平的確還有很大差距。我們需要有更多、更有影響的、對人類、對科技的發展包括對我們中國的發展都有更重大貢獻的科技成果。”他希望政府能給予北大、清華這樣的重點研究型大學以穩定的支持,這種支持應是一個長遠的國家投資。

北大在校師生共有5萬多人,學生就有3萬多人。目前北大教師隊伍的三分之一從國外引進,三分之一從國內其他科研院所招聘,三分之一是學校培養。“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北大辦學傳統,造就了北大學生的敏銳、活躍與獨立思考。這是許智宏深為喜悅的。為了使自己與同學保持思想上的密切溝通,許智宏認為:“我深深地愛著我的學生們,他們使我有信心,北大可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學校的產品是學生,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學生必須是在國內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能為社會乃至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自稱是“家長”的許智宏,對北大的學生寄予了很深的情感與厚望。他開設了“校長信箱”,並把這個信箱搬上了北大最為開放的“北大新青年”網站的“三角地”,開通後一個月,他就收到了2000多封信。他把這視為他能在北大享受到的一種殊榮,那就是任何學生都可以向他提意見,可以坦白心中哪怕是最尖刻地評論。

許智宏認為高等教育必須國際化,這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北大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19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對外交流活動頻繁,合作廣泛多樣,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許智宏特別強調說。“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是多方麵的。這種服務絕不是僅僅滿足當前的社會需求,大學要有前瞻性,要立足現實、麵向未來,科學預見並滿足社會發展的長遠要求,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為社會提供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引。”“大學在推動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在研究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本國所麵臨的機遇、挑戰以及對策方麵負有重大責任。自覺麵向世界,及時吸收國際先進的科技教育成果,加強國際往來,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是21世紀大學的必行之路。”

許智宏經常告誡學生們:“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有很多科學研究工作多不是一個人能完成得了的,它需要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北大的學生要學會尊重人,要學會怎樣與別人合作,要學會在群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也發揮別人的作用,要樹立團隊精神。”他為此想得更多的一層是有關教育體製。他認為,中國是考試導向的教育體製,能進北大的學生都是考試考得最好的學生,他們的能力是不是最好的,還需要在科學實踐中考驗。因此,他指出北大學生要特別重視在實踐中能力的培養,切忌讀“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