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是中國學術和文化的象征。短的說,她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長的說,如果按漢朝太學為源頭來計算,就達幾千年了。
一直被譽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乃至在亞洲大學中也名列前茅。她深厚的文化沉澱、嚴謹的學術傳統,造就了中國最優秀的學者大師。他們淵博的學識,傑出的才智,無私無畏的獨立思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魅力。他們的個人品質與風範讓人高山仰止,在世俗中總能堅守靈魂的陣地。可以說,北大一直是一代又一代學子衷心向往的聖地。
因此,主宰這所最高學府的校長絕不能是平常之輩。遠一點來看,北大曆屆校長都是著名的學者,他們不僅是北大校長,而且是某一時期知識界的代表人物,在他們的身上集中地反映了當時思想潮流和社會趨勢。比如,孫家鼐與百日維新,嚴複與《天演論》,蔡元培的美學思想和教育思想,胡適的主張白話文,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幾乎囊括了每一次中國自由和民主的發端。
他們是一群精神火種的播撒者,在他們的星火薪傳下,北大一直綿延著不熄的文明之光。這不同於父母繁衍後代那種物質的遺傳,而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與遠播。北大日久彌新,曆盡幾次劫難,奈有數任校長以擎天之力挽狂瀾於既倒,許景澄的不懼犧牲,蔡元培的大膽革新,蔣夢麟的心力交瘁,陸平的坎坷艱難,周培源的矢誌不渝,等等。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
從某種程度講,校長不應該隻是權力的符號,而應該是學術或文化的代表。清華老校長、我國傑出的現代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早在1931年就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進一步說,大學者沒有好的校長,難有大師存在也。校長應該是精神和文化的代表,從北大校長身上,我們完全可以看到這種意義的折射。
北大有一段校長空白,不是校長辭職,就是無人適合,甚至不被後人承認。而且,北大曾經鬧了一陣獨立。不過,誠如一位偉人所說,北大是常新的,這也正是希望的地方。所以,在北大當校長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並不是所有北大校長就一定能夠做出舉世公認的成就,不少由於客觀環境步履維艱。
因此,編撰本書不是一些人物的堆砌,而是遴選其中一批精萃,將他們最閃光之處放之於社會。他們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主義,以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曆史。季羨林先生在一本書的序中說道:“每一個大師都是一座豐碑。這些豐碑就代表著學術的進步,是學術發展道路上的一座座裏程碑。”從這個意義來講,本書中每一位校長更是豐碑中的豐碑,他們為北大做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為後人留下了最寶貴的遺產。
最後,真誠祝願本書能夠拋磚引玉,讓廣大關心中國教育的讀者得到真正的感悟,並對人生帶來一定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