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寂滅(上篇)(1 / 3)

1

在羅賓的成長過程中,他一直對春天有著重重疊疊交織著的記憶,當他平生第一次意識到春天來臨的時候,他把自己對於春天的驚訝,記錄在自己的筆記上,這或許是他第一次有意識地記筆記:

××年,3月15日,草冒出嫩芽。看到第一隻蜜蜂。

那確實是一次非同尋常的經曆,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羅賓就要經曆長達兩個月的寒假,整個寒假將會在冬天裏度過,使他百無聊賴,就因為這樣,他才有了餘裕,人隻有在餘裕的時候才有機會發現自己。首先要重新確認周邊世界,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羅賓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尤四青那時還小,他就是每天早上帶著尤四青一起去認識百畝樹林的,尤四青那時很活躍,總是跑在他前麵,不僅如此,她還給羅賓介紹了一些新朋友,他們是奧爾,柯克,羅伯特和凱瑞,羅賓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界如此神奇,自己也曾經來過百畝樹林很多次,卻從來沒有留心這裏的一草一物。當然,那時他和奧爾他們還不是很熟,隻有尤四青在他身邊的時候,奧爾他們才會出現,那時侯百畝樹林對羅賓還是回避的。

羅賓就這樣每天清晨,天氣還很冷的時候,獨自在百畝樹林裏麵行走,一天比一天走得遠,有一天他終於走出了百畝樹林,來到百畝樹林的最西邊,那裏是一片白唰唰的長得筆直的樹木,後來他才知道,這種樹叫白樺,據說,樹皮揭下來可以直接在上麵寫字,他沒有試過,因為他那時侯還沒有情人。當他走出百畝樹林之後,眼前即是縱橫交錯的田埂,而那次非同尋常的經曆,就是在田埂上發現的。

那時候羅賓每天早上行走的路線大致有三條,一條是自北向南穿出樹林後,沿人工渠向東,再向北返回;另一條是直接走進百畝樹林,從東邊走向西邊,到的白樺那裏再按原路返回;第三條是他長大以後才走的,村口出來向南,沿著人工渠一直向西,就是凱瑞和羅伯特那次遠足所走的路線,走到凱瑞所說的荊棘嶺轉向北,走到和百畝樹林同一緯度折向東,從西向東穿過百畝樹林,徑直回李莊。

那次非同尋常的經曆是羅賓走第二條路線時發現的。

時間不是在早上,而是中午,那天風很大,不過不是那種塵土肆揚的天氣,風無聲地吹著,百畝樹林裏感覺不到,一出來就了不得了,羅賓沒走幾步就走不動了,逆風行走本來就很難的,羅賓順勢就在田埂邊上的渠溝裏蹲了下來,背對風向,麵朝太陽,閉上眼睛,看到一片紅,過了一會兒,睜開眼睛,世界一片光亮,就在那一刻,羅賓猛然間看到了一株剛剛破土而出的嫩芽——就這一株嗎?蹲著往前走,又看到一株,往前又有,這邊更多,朝陽的一麵有許多嫩芽從土裏冒出,濕潤的地方嫩芽更長一些,很難形容羅賓當時的喜悅。

接下來,羅賓回去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發現記在筆記上;另外一件就是把自己的發現告訴給他人。第一件事很容易就做完了,可是第二件就不那麼順利了。

人們好像聽到了世間最最無聊的一句話,反應平淡的讓羅賓吃驚,羅賓隻好把自己的所見描述的更為真切些,盡管這本來就是真的。人們的反應改變了,他們懷疑羅賓是不是在家閑出病了,看到棵草都激動成那樣,視野像獄中的犯人一樣狹窄,於是有人建議他多去和同齡人一起活動,否則大腦細胞會萎縮的。

關於這件事,關於在野地裏發現一株草這件事,我們的祖先,將此作為上古時期的經驗,現代人仍拘泥在這種問題上,人類恐怕真得要倒退了——就此打住,我們不說我們已經很了不起,但做過類似事情的人不止羅賓一個:

蘋果熟透了就會從樹上掉下來,這應該也是上古時期先輩們積累下的經驗,沒見過蘋果掉下來,起碼見過柿子掉下來的慘狀,類似情況以此類推。有誰會想這其中的緣故呢?倘若不是那個英國的數學老師恰巧坐在落蘋果的樹下,可能現在沒人會知道“萬有引力”,即使知道也會晚很多年,不過不用擔心,沒有“萬有引力”,還有其他東西會被發現,數學老師很會想入非非,他把石子扔向空中,石子飛了沒多遠就掉了下來,仔細觀察,他發現石子水平飛的距離和站的高度成正比,也就是說,站得越高,石子飛得越遠,地球又是圓的(不是先驗,而是經過實驗觀察得出的結論),石子遠到會落在地球背麵,再遠,可能會飛回來,飛到起點上來,這樣石子永遠也不會落下去了,他把石子稱作地球的衛星;數學老師還想,讓這個石子在類似碗一樣的容器裏麵滾來滾去,如果沒有阻力影響,石子會永遠在碗裏滾來滾去,如果把碗的一段拉成一個不存在任何摩擦阻力的平麵,那麼石子為了達到那個高度,會永遠地向前滾去,直到因外力使其停止下來,於是數學老師把這個運動歸為物質不受外力的基本狀態。數學老師想了很多東西,最終改變人們的觀念,因此獲得很大殊榮,在他晚年,皇室為了表彰他對自然科學的貢獻,給了他一個造幣廠廠長的肥缺,據說他用盡豐富的腦力,還把幾個人送上了斷頭台,數學老師因此終生未婚;晚年的數學老師還販賣荷蘭鬱金香,當時正處在泡沫破滅的邊緣,數學老師的科學大腦絲毫不具備商人的敏銳特質,結果賠了個底朝天。照理說,後世子弟就該把他老人家的經驗記住就行了,不用去懷疑是否正確,年輕人自有年輕人要做的事情,他們應該考慮在白樺樹皮上麵寫些什麼文字——仿佛後人注定要成為記憶工具,隻負責記憶。後來,偏偏又出來一個德國人,在瑞士做著小職員,偏偏又不安分,反複倒騰數學老師的經典理論——按照數學老師所說的,萬物都是吸引的,宇宙已經經曆的幾十億年的曆史,為什麼會呈現今天的狀態,為什麼沒有全部吸引到一起,聚成一個點呢;數學老師還說,給一個物體施加一個力,物體會獲得力的加速度,使得物體越跑越快,如果這個力是個恒力,那麼物體勢必會以一個勻加速運動的狀態向前行駛,如果這個力一直持續,持續到無限長的時間,那麼物體勢必會加速到無窮大的速度——可是,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看見無窮大的速度,最快也隻是光速。這是為什麼呢?數學老師的理論錯了嗎?後來小職員想了很多,重新確立了人類關於宇宙的時空觀,他把空間和時間聯係在一起,他的左側是量子級別的微觀粒子,他的右側是科學數級的宇宙尺度,小職員因此成了博士。博士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博士一直相信,自然法則是絕對確定的,所以他說了一句話:“上帝不投骰子”,博士一直希望看到穩定靜態的宇宙圖景,為此他一度逆路而行,錯過了時機,不過與數學老師相比,博士醒悟較及時,後來有人證明,上帝也要投骰子,後來更有人說,上帝不光投骰子,而且還把骰子投到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去了。

事實的真相就在我們本以為是先驗正確的隻需要記憶的觀念中錯過了,更要命的是,這種觀念使得我們變成了用來記憶的機器,改變了我們作為人的本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不是人了——因為單純的重複記憶,動物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