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後記”,對我們來說,是對一路陪伴、關注、支持我們創作的嘉賓們和寫下的每一段字句的一種尊重;而讀者能翻開“後記”,於我們編著者而言,真的是一種恩惠;而對於我,一路創作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的慣性,當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候,一篇“後記”則是戀戀不舍的一聲Hello。
這本書的創作,自始至終都離不開一個字——情。這裏麵不但有時代的情懷、“中國夢”的情愫,那些友情更是貫穿始終,除了一聲謝謝,不知道還有哪些詞語能貼切地表達我的感激。
趙啟正先生在初稿審閱後欣然提筆為本書作序,這對我們編著者無疑是一件喜出望外的厚禮。趙先生的序言不僅僅是對我們前期工作的認可,在我看來,更是對《泊客中國》節目的激勵。趙先生精彩的序言極大地厚重了本書的中國情,豐富了本書的中國夢。
30天的時間裏梳理30年的曆程,既要主題鮮明,又要背景深厚;既要視角獨特,又要引證有力;既要深入剖析,又要淺出明理;既要描繪30年世界關注中國的變化,又要勾勒30年中國融入世界的足跡。如此紛繁複雜的要素羅列交織,如果沒有對全局的統領性的強有力把握,很難想象對於這樣一個宏大主題的創作能順利地走到今天。
節目方案審定時的場景幾乎無法再複製,我很難想象,David Lai(格林)這個在中國大陸定居僅僅三年的加拿大電影導演,在很多人猶豫不決是否要製作這樣一期大主題、高起點、全視角的主旋律節目時,一直站出來堅持並鼓勵《泊客中國》欄目組拿下這個方案。隨著攝製和創作的全麵深入,David Lai(格林)對這30年的深刻認知不但打消了我最初的疑惑和顧慮,在這個主旋律題材的節目裏處處用心的設計和耳目一新的視角更是讓我們心中一亮。如果說導演賦予作品以生命,那麼Laurence(龍安誌)讓這個靈感激發的生命擁有了鮮活的存在。或許從文字記錄到電視對白,讀者和觀眾看到的是一個高大、帥氣、充滿情懷和精力充沛的龍安誌,但是您在電視畫麵上如果可以偶然看到龍安誌布滿血絲的眼眶,您或許就可以相信我說的:從北京到拉薩十餘天的拍攝過程中,龍安誌一直被重感冒困擾。很難想象一下飛機就在拉薩病倒的他,在雅魯藏布江的河穀健步如飛;更無法想象嗓音沙啞、頭昏腦脹的他,在晝夜溫差達到將近30度的12月初的拉薩在子夜接受我們的露天采訪。創作自始至終,龍安誌完全沒有把自己僅僅定位為一個受訪嘉賓,而是一個全程參與的主創人員。在飛機上他參與我們的創作討論,在後期製作時他給我們送來了他珍藏的拍攝素材,甚至已經回美國準備聖誕假期的他還每天打來越洋電話關注製作進度和細節。通過龍安誌的牽線搭橋,我們有幸結識了這次特別節目中的眾多嘉賓。觀察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觀察他的朋友,我們通過對龍安誌的了解很快拉近了和這些嘉賓的距離,而通過和這些嘉賓的交流,我們似乎對龍安誌有了一次重新認識。這些嘉賓或海闊天空或深邃靜謐,或貫通古今或放眼未來,或詼諧幽默或沉思凝重。每個人都可以拋開雜念聆聽時代的聲音,每個人又都可以敞開心扉講述“中國—自我—世界”的故事。這些人橫跨了半個多世紀的年齡層次,這些人從事的工作領域各不相同,但是,如果說他們有一點相似的話,我想那一定是熾熱而真摯的泊客情、中國夢。在這裏不能不單獨提一句,“新紅資”創意工作室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很多情懷在這裏淋漓盡致地交織和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