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軍事形勢的轉折點——遼沈戰役(1 / 3)

1945年8月28日,重慶九龍坡機場。

一架飛機穿雲越霧,平穩的降落在機場上。須臾,身穿藍灰色中山裝的毛澤東出現在機艙門口,頓時引來了一片照相機快門的“哢嚓”聲。毛澤東神態莊重的向在跑道上等候的數百名歡迎人士揮手致意,大踏步走下了飛機,步履矯健,讓大家忽略了他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

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調解下,一場馬拉鬆式的談判在重慶展開了。在這個中國曆史的岔路口,一麵通往和平建國,一麵通往全麵內戰。然而自居正統的蔣介石從來就不需要和平,他要的是獨裁。

毛澤東當然早已看出國民黨政府拖延時間的把戲。他同樣沒有在這個關鍵時刻放鬆警惕,白天參加談判,和一些愛國民主人士談笑風聲。夜幕降臨後,他往往徹夜不眠地守候在電台旁,了解延安方麵的最新消息,指揮八路軍和新四軍各部運籌帷幄。

臨近立秋,重慶時常籠罩在濃霧之中。同樣彌漫著濃霧的,還有那變幻莫測的中國形勢。兩位主導中國曆史的人物仿佛神交已久的好友,坐在談判桌前惺惺相惜。然而,他們的雙眼卻不約而同地盯住了數千裏之外的那片白山黑水之地——東北。

東北戰場的優勢確立

東北一詞源於近代。辛亥革命後,特別是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華民國開始用東北來取代清朝發祥地的原有名稱“滿洲”。在中國用東北或者東三省、東北三省來稱呼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後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東五盟市)也屬於東北地區。

當時的東北,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史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那片天高地闊的土地上,擁有著上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和3000餘萬人口,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當時東北煤產量占全國的49%,生鐵產量占全國的87%,而鋼材產量則占全國的90%以上。分布在東北的鐵路有1.4萬餘公裏,公路10萬公裏,分別占全國鐵路、公路總長度的一半多。加之東北沃野千裏,可耕麵積達3,200多萬公頃,其中已耕麵積達55%,糧穀年產量達2,000多萬噸。

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北靠蘇聯,東南與朝鮮相鄰,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接連,隔海與山東解放區互望。由於這裏遠離國民黨的統治中心,非常有利於共產黨率先控製。共產黨如能控製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將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將更便於與蘇聯往來。而一旦東北落入國民黨手中,不僅豐富的物產將拱手讓與蔣介石,更嚴重的後果是,南北兩處的國民黨軍隊將對地處中原的共產黨形成夾擊之勢,戰略上極為不利。

根據中國革命在華北、華中、華南的發展態勢,根據東北地區主要交通幹線及大中城市均已在蘇聯紅軍和東北人民自衛軍控製之下,以及國民黨軍隊在短期內尚難以大規模進駐東北等情況,中共中央在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後,及時發布“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1945年10月31日,進入東北的部隊和東北人民自衛軍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和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

東北民主聯軍不負眾望,相繼進行了“三下江南,血戰四平”的一係列戰役,給予國民黨軍隊沉重打擊,在東北戰場上站穩了腳跟。

當時的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曾大言不慚地說,共產黨在東北地區的武裝力量不過是烏合之眾,並揚言可以輕易“踏平北滿,飲馬黑龍江”。然而,也不知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還是根本就低估了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國民黨在東北的局勢無可逆轉地走向了敗亡。杜聿明身為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如此敗績實在讓他沒有臉麵繼續留戀“東北王”的位置,找了養病的借口黯然離開了東北。

在國民黨將領的眼中,此時的東北再也不是內戰爆發初期那塊“香餑餑”了。這裏已經變成了巨大無比的沼澤,任何人都會被陷到這裏,無力逃脫。杜聿明剛剛離開東北,國民黨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生怕自己成為“替罪羊”,竟然一連向蔣介石提交了7封辭職信。

麵對如此屬下,蔣介石也是哭笑不得,隻有一再親筆回信好言撫慰,不斷許以高官厚祿,並承諾將東北大權交由熊式輝掌握,今後不再變更人士安排,這才稍稍穩住了東北陣腳。然而,世上最不可信的就是政治家的許諾。不足一月,1947年8月,蔣介石就派遣陳誠接替了熊式輝的職務,並將東北保安司令部合並入東北行轅,由陳誠獨攬東北黨政軍大權。

陳誠曾經在黃埔軍校中擔任軍事教官,可以說是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的老師。他揚言要好好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學生,在半年內解決掉共產黨在東北製造的麻煩,恢複國民黨在東北地區的絕對優勢。

然而,有句話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未必就不如老師。林彪很快就挾勝利之威,發起了夏、秋、冬三季攻勢,給這位老師送上了一份難以承受的“重禮”。

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共動用了近20萬參戰部隊。此役曆時50天,共殲滅國民黨軍8萬多人,收複和一度收複城鎮40餘座,打通了南北滿的聯係,擴大了解放區,迫使國民黨軍收縮於中長路和北寧路的狹長走廊地帶進行防禦。由於南、北、東、西滿的進一步溝通以及南、北滿民主聯軍主力的會師,共產黨在東北戰場獲得了進一步集中兵力實行機動作戰的有利條件。

1947年9月至11月,林彪又指揮發起了“秋季攻勢”,殲敵近7萬人,攻克城市15座,又一次打到四平前沿。迫使國民黨軍龜縮於北自吉林、長春,南至鞍山、營口,東至撫順,西到阜新、錦州這樣一個狹小的區域內。

此一戰後,東北民主聯軍於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為不給國民黨軍以喘息之機,東野司令部決心趁江河封凍,便於部隊行動之機,集中最大兵力發動冬季攻勢。在東北的嚴寒裏,東北野戰軍連續作戰90天,沿四平至大石橋的中長路和山海關至沈陽的北寧線展開攻勢,一舉攻克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四平和其他18座中小城市,殲敵近16萬人,使國民黨軍龜縮到長春、沈陽、錦州這三座孤城中。

毛澤東在《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指出: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中,冒零下30度的嚴寒,殲滅大部敵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國。

至此,東北野戰軍在連續10個月的攻勢中,占領了東北地區十分之九的土地,解放了近百座中小城市。同時,東野也發展到擁有12個縱隊,一個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縱隊,17個獨立師和地方軍,共105萬人。國共兩黨在黑土地上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場最終決定東北命運的大決戰已無可避免。

決戰前的猶豫

1948年1月10日,蔣介石心急東北戰場的連連失利,由南京經北平飛往沈陽督陣。聞訊的陳誠不由得手足無措,他就是因在關內打了敗仗才想來到東北戰場,哪想到東北情形更加不堪。陳誠已經能預見到蔣介石那張陰沉的臉,整日裏長籲短歎,如坐針氈。

蔣介石一下飛機,便毫不留情麵地問道:“聽說你讓林彪打得上躥下跳,學生打老師?”陳誠滿臉通紅,喏喏的難以啟齒。尷尬的氣氛讓接機的國民黨將領們紛紛東張西望,生怕蔣介石的目光投注到自己的臉上。長時間難堪的沉默後,無可奈何的陳誠隻好站出來承擔責任。他說:“東北的失利,完全是由我這個行轅主任指揮不力造成的,無關各位同僚,請總裁懲辦我,以肅國法軍紀。”

蔣介石深諳用人之道,臉上依然不帶半絲笑意:“黨國正是用人之際,東北戡亂重任還要交由各位棟梁之才,至於功過是非,就戰後再議吧!”

陳誠吃驚於蔣介石這次所表現出的寬宏,連忙站起來大表忠心:“請委座放心,我決心與沈陽共存亡!如果共軍打到沈陽的話,陳某定用手槍自盡,以報黨國培育之恩。”這一刻,陳誠甚至為自己的表演感動了,如果再流出兩滴眼淚的話,就堪稱完美了。

蔣介石放心地回了南京。而陳誠則早已忘了自己成功的演出,指使妻子譚祥星夜兼程趕赴南京,通過宋美齡向蔣介石提出回南京“養病”的請求。至於病因,那就十二指腸潰瘍發作好了,反正陳誠是一刻也不想留在朝不保夕的東北了。

蔣介石恨鐵不成鋼,隻好再度撤下陳誠,走馬換將。但以東北目前的局勢來看,還有誰能夠力挽狂瀾呢?蔣介石狠心祭出了手上最後一張王牌——“五虎上將”衛立煌。

衛立煌可以說是蔣介石麾下少數具有真才實學的“虎將”,這也正是蔣介石把挽救東北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原因。在蔣介石看來,東北亂局,非衛立煌不能解。理由很簡單:一、論資曆和聲望,衛立煌軍階高,資曆老,能夠擔當封疆大吏的重任;二、論人事關係,像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廖耀湘這些駐守東北的將領,都曾是衛立煌在遠征軍中統率過的,或者是他的老部下,他都能駕馭得了;三、論才能,衛立煌具有罕見的軍事天才和組織能力。抗戰期間他擔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取得空前大捷,抗戰勝利後被美國《名人詞典》以及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時代周刊》稱為“常勝將軍”。

衛立煌在得到老蔣補充兵員和增加補給的許諾後,不情不願地飛往沈陽,就任東北“剿總”總司令。至此,國民黨在東北三易其帥,總算暫時穩住了陣腳。

衛立煌把林彪稱為“靈狐”,深知林彪是個戰術高手,精通聲東擊西、圍點打援之術。於是決定采取按兵不動的戰略原則,對一些外圍據點被林彪攻占視而不見,成天忙於整改訓練、加固工事碉堡之類的事。

蔣介石聞訊大怒,拍著桌子罵衛立煌這是“烏龜戰法”,他所關心的不是能不能守住東北各處戰略要地,而是如何安全地將東北的60萬國民黨軍隊撤回關內,集中全力進攻解放區。而衛立煌不僅沒有領會蔣介石的“良苦用心”,反而不斷要增援、要物資。更令蔣介石惱火的是,在東北的國民黨將領們都認為衛立煌的做法符合實際,擁戴他采取“烏龜戰法”,得縮頭處且縮頭。一向猜疑心極重的蔣委員長大呼後悔,實不該將衛立煌派往東北。

在蔣介石和衛立煌互相猜疑時,東北野戰軍總司令林彪和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在戰略方向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1948年2月,哈爾濱,東北局和東野總指揮部。

東北名城哈爾濱,這裏以前隻是個小漁村,卻在20世紀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享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同時,哈爾濱也是中國共產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所以林彪等人也將“東總”設在了這裏。

此時,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等共產黨在東北的高級幹部全都彙集在一間屋子裏,爐子裏下燃起的炭火不時迸散出一點火星,漸漸融化了窗上凝結的冰花。大家沒有出聲,靜靜地傳閱著毛澤東代表軍委發來的這份電報。

毛澤東在電文中提醒東野,“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意義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毛澤東的眼光很獨到,看出錦州是封閉山海關大門的關鍵之處,希望東野可以采取“關門打狗”之勢,攻克錦州。

4月18日,林彪等東野將領經過商議後致電中共中央,提出“如我軍攻錦州,則所遇敵人較長春強大,在我主力南下情況下,長春之敵必能乘虛撤至沈陽,打通錦遼線。”很明顯,東野的傾向是打長春。毛澤東審慎地研究後,尊重了前線將領的意見,同意先打長春。

1948年5月24日,東北野戰軍以第1、第6縱隊,第12縱隊第34、36師,獨立第6、第7、第8、第9、第10等13個師的兵力發起長春外圍戰,但進攻失利。僅殲滅出城收糧和西郊飛機場的國民黨暫編第56、第61師和保安旅各一部,共約5000人,但東北人民野戰軍參戰部隊也有2000餘人的傷亡。

此役過後,東野指揮部總結認為攻取長春的可能性較小,不如將攻取改為圍困長春,然後派遣少量機動部隊“圍點打援”。毛澤東同意東野圍困長春的做法,並於7月30日再次發電提議東野南下攻克錦州、唐山。

以林彪為首的東野指揮部卻仍然對南下作戰猶豫不決,顧慮重重,時間在電文的來回反複中進入了1948年9月。

9月7日,中央軍委明確指出東北野戰軍南下後的攻擊重點是指向北寧路上的重鎮錦州,攻占錦州是東北整個戰局的關鍵。10月初,林彪致電中央軍委,放棄攻打長春的想法,最終下定先攻打錦州的決心。

至此,中央軍委終於同東北野戰軍在反複磋商後確定了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戰役要點就是:東野主力南下截斷北寧線,封閉東北入關大門,攻錦打援,徹底消滅國民黨在東北地區的一切武裝力量。

“關門打狗”——錦州會戰

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決戰即將在這片白山黑水之地展開,國共雙方都已經完成了兵力部署。參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總兵力達100萬。

司令員:林彪代號101

政委:羅榮桓代號102

參謀長:劉亞樓代號103

第1縱隊司令:李天佑(3個師)

第2縱隊司令:劉震(3個師)

第3縱隊司令:韓先楚(3個師)

第4縱隊司令:吳克華(3個師)

第5縱隊司令:萬毅(3個師)

第6縱隊司令:洪學智(3個師)

第7縱隊司令:鄧華(3個師)

第8縱隊司令:黃永勝(3個師)

第9縱隊司令:詹才芳(3個師)

第10縱隊司令:梁興初(3個師)

第11縱隊司令;賀晉年(3個師)

第12縱隊司令:鍾偉(3個師)

炮兵縱隊司令:朱瑞

鐵路縱隊局長:黃逸風

另;獨立師17個

國民黨軍方麵,此時在東北尚有兵力60餘萬,固守在幾處孤城。

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

第一兵團(駐長春):司令鄭洞國,轄新編第7軍李鴻(3個師),第60軍曾澤生(3個師)

第八兵團(駐沈陽):司令周福成,轄第53軍周福成(3個師),第6軍(2個師)

第九兵團(駐錦州):司令廖耀湘,轄新編第3軍龍天武(3個師),新編第6軍李濤(2個師)

新編第1軍:潘裕昆(3個師)

第49軍:鄭庭笈(2個師)

第52軍:劉玉章(2個師)

第71軍:向鳳武(2個師)

騎兵1~3旅

錦州指揮所兼主任範漢傑

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轄第93軍盛家興(3個師)和第184師

新編第5軍:劉雲瀚(3個師)

新編第8軍:沈向奎(3個師)

第54軍:闕漢鶱(3個師)

暫62師

1948年8月29日,林彪代表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向各縱隊下達了戰爭動員令。東野各縱隊立即開始了緊張的糧食籌備和道路搶修工作。9月10日深夜,東北野戰軍從各處火車站秘密登車。

在東總參謀部的部署下,所有運送部隊的列車全部采用密閉車廂。部隊秘密登車後車廂門上鎖,貼上封條。列車運行時不僅看不到部隊身影,更聽不到說話的聲音,就連鐵路員工也不知道一列列火車上裝載的是什麼。在短短的幾天之內,數萬大軍安全、迅速、秘密地運到了遼西前線。可歎的是,一向自詡神通廣大的國民黨情報機關卻對此一無所知。

9月的東北大地已經進入了收獲的金秋。殊不知這秋風獵獵、蟲鳴蛙響即將被槍炮聲所取代,遼沈戰役的大幕終於緩緩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