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遊,上成山林,為葬之侈至於此。”“始皇葬驪山,……下錮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月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四門施徽,奢侈太過。”秦始皇陵地宮中所珍藏的無數珍寶及其奢華設施,是否真的如同文獻所記?由於地宮至今仍沉睡於地下,尚未打開,有關地宮內埋藏物的具體情況以及地宮的立體結構,現在依然是個不解之謎。
如果說地宮中的所藏珍寶至今尚無實物出土的話,那麼,兵馬俑及銅車馬的出土,則為我們了解始皇陵園地下所藏珍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
三個兵馬俑坑分別發現於1974年3月和1976年夏季,地點在陵墓東1.5公裏處的陵園外城東門外的大道北側。1號俑坑的平麵呈東西向長方形,長230米,寬62米,麵積為14260平方米,兩次發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約2000件,木質戰車20乘,各種青銅兵器4萬餘件。估計此俑坑埋藏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戰車40餘乘。2號俑坑位於1號俑坑的東端北側,平麵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麵積約6000平方米。據試掘估計,2號俑坑有戰車89乘,陶馬356匹,陶質鞍馬116匹,各類武士俑900餘件。3號俑坑位於1號俑坑的西端北側,平麵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麵積約524平方米。坑內計有戰車1乘,陶馬4匹,各類武士俑68件。三個兵馬俑坑總共約有陶俑、陶馬7000餘件,戰車100餘件。在1號俑坑的中部北側的2號與3號俑坑之間,有一個未建成的廢棄的空坑,呈南北向橫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96米,麵積約4608平方米,坑內沒有放置陶俑、陶馬,也沒發現木構建築遺跡,估計可能是秦末農民起義大軍入關後被迫而停建的。
1號俑坑是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軍陣四周配置有前鋒、後衛及兩側的翼衛,象征著古代三軍中的右軍。2號俑坑是以戰車、騎兵、弩兵以及車徒結合等四個小方陣組成的曲尺形軍陣,象征著三軍中的左軍。未建成的廢棄空坑是擬議中的中軍。3號俑坑是指揮部。4個俑坑所構成的完整的軍陣編列體係,位於皇陵外城東門外大道北側,象征著秦始皇生前守衛京城的宿衛軍。
3個兵馬俑坑出土的7000餘件陶俑、陶馬及100餘件戰車的事實表明,這是“一組大型的雕塑群”,這組“雕塑群應置於整個秦陵範圍之內”去加以考察。這些同真人真馬相等的陶俑(陶俑的身高大多在170米以上,原來都塗有一層鮮豔的顏色),個個都栩栩如生。
銅車馬坑是1978年於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發現,1980年底試掘,出土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個陪葬坑的平麵呈“巾”字形,長寬各為55米,麵積為3025平方米。這兩乘銅車馬的製作工藝水平很高,車馬結構複雜。例如2號銅車馬(安車)由2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零部件均係鑄造成型。組裝方法采用了鑄接、焊接、插接、套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鑲嵌等多種工藝,顯示了很高的工藝水平,是古代青銅製品中的一顆瑰寶。兵馬俑坑與銅車馬坑都是始皇陵的陪葬坑。陪葬坑中的出土文物尚且如此,地宮中的目前尚不清楚的珍藏文物更是可想而知了。從秦始皇陵的建築規模來看,這一浩大工程的工程量是大得驚人的。陵墓(按24米深估計,其實不止24米,可能有50米深)的地宮、封土的用工量(工日)約151132042。內外城的牆基、夯土牆的用工量約13481818個工日。防洪堤的挖運土方、夯築用工量約3360000個工日。兵馬俑坑的土方用工量約355582個工日。建築基址土方工程量大約1428750個工日。秦俑製作用工量合887125個工日。總計土方工程量為170130192個工日,燒造磚瓦需36000000個工日,兵馬俑用的席子耗18163個工日,燒製陶俑、陶馬用887125個工日。以上總計為207035480個工日。至於木材、石材的運輸與加工、房屋建造、陪葬品製作等等這些還未計算在內的用工量,肯定將大大超過上麵統計過的數字。秦王朝約二千萬人口,青壯年勞力約四百萬,而僅土方工程量的用工,就需要每個青壯年勞力平均負擔40餘天的徭役。整個陵園工程的用工量要超過全國青壯年勞力平均40餘天的2至3倍。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采伐並運輸陵園所需木材,也是件不易的事。特別是石料的采運,更是不易。因為驪山石的石質不合乎建陵的需要,建陵需用的大量石料必須從外地運往驪山。刑徒是修造驪山陵墓苦役的主要承擔者。陵西北角打石場遺址內曾出土鐵刑具10件,說明打石場所用的工人有戴著鐵刑具的刑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