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過:“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人的力氣不如牛大,跑起來沒有馬快,但牛和馬卻被人役使,為什麼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認為能夠合作是根本原因。人的社會是人和人之間各種關係的組合,孤立的個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創造出許多偉大業績,隻是因為人能“群”。而其基礎就是用心去修身,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品格征服人心,外表征服感官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輕時所容易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被容貌的美醜所束縛而不考慮關係到整個人生的品格之美。而事實證明,依仗外表的人往往因外表而毀滅,依仗品格的人卻因此而永生。
在新奧爾良的一個大廣場上佇立著一座漂亮的大理石雕像,在雕像上有這樣幾個字:“瑪格麗特雕像,新奧爾良。”
在黃熱病瘋狂蔓延的情況下,瑪格麗特活了下來,成了一個孤兒。長大後,她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就死去了,她唯一的孩子也死了。她非常貧窮,也沒有文化,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外,她幾乎不會寫字。於是,她就去了女子孤兒收容所工作。後來,瑪格麗特在這個城市開了一家自己的乳品麵包店。每個人都認識她,並且資助她購買運奶的小車和烤麵包爐。瑪格麗特非常努力地工作著,節省下每一分錢來幫助那些孤兒。她從來沒有一件絲綢衣服,也沒有戴過一雙羊皮手套,她長得也不漂亮,但當她離開人世後,這座城市卻為這位孤兒的朋友和保護者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紀念雕像,作為對一個美麗的、有益的、無私的人的感激。
瑪格麗特的外表不是美麗的,然而她死後她的美麗卻成了這個城市的象征,而多少美女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被人們所欣賞。外表的美固然能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衝擊,但外表的美是會消退的,隻能內心的美才能愈久彌真。
孔雀常為自己有一身美麗的羽毛而得意,它認為自己可與人類的皇後相媲美。遺憾的是,鳥類中幾乎沒有人把它當成高貴的皇後來看待。
一天,有隻鶴剛好路過孔雀身邊。
“喂,你就不能停下腳步看我一眼嗎?”正在開屏的孔雀喊住了步履匆匆的鶴。
“對不起,我還有很多事等著要做,沒時間欣賞你的羽毛。”鶴說完,又邁開了大步。
孔雀卻攔住了鶴的去路,並嘲笑它,譏諷它灰白色的羽毛,說:“我的衣飾像個皇後,不僅有金色還有紫色,還具有彩虹所有的色彩,而你呢,你的翅膀上連一點點彩色也沒有。”
“這一點都不錯,但是我一飛衝天,聲音聞於星空,而你卻隻能在地下,像雞一樣,在滿是糞堆的院子裏,在家禽之間來回閑逛。”
孔雀因為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最高貴的。它趾高氣揚地去嘲笑鶴,卻不知道,高貴來自於內在心靈而不是外表、衣飾。以品格支撐起來的高貴是不需要任何裝飾來加以襯托的。
同樣,決定一個人高貴與否,重要的是看他的品行,而不是看他長得如何、穿著怎樣。如果你素質低下,終日遊手好閑,虛度光陰,那麼,即使你全身用名牌武裝,你也無法變得高貴起來。
要讓自己變得高貴,首先就得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隻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內心的修養,這樣的人不僅不受歡迎,反而還會遭到人們的唾棄。
總之,高貴離不開品格的完美。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完美的內心世界,再漂亮的外表,也隻能充當服裝店裏的衣架子而已。也許,在你剛步入職場,結識朋友時,外表會幫你隨心所願,但日久見人心,隨著時間的流逝,能讓你一飛衝天的隻有品格,而隻注重自己外表的人注定隻能永遠匍匐於地麵。
善良贏得美名,外表僅能換來虛名
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說過:“善行就是一切以人格為目的的行為。人格是一切價值的根本,宇宙間隻有人格具有絕對的價值。”品格換來的是品格,而外表隻能和外表交換。
一天,一個中年婦女見自己家門口站著三位老人,便上前對老人們說:“你們一定餓了,請進屋吃點東西吧!”
“我們不能一起進屋。”老人們說。
“為什麼?”中年婦女不解。
一位老人指著同伴說:“他叫成功,他叫財富,我叫善良。你現在進屋和家人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們當中哪一位?”
中年婦女進屋和家人商量後,決定把善良請進屋。她出來對老人們說:“善良老人,請到我家來做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