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年譜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公元1021年)1歲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臨江軍(今江西省樟樹市)。
仁宗天聖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10歲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廣東韶關),王安石隨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公元1033年)13歲
王益回臨川為母報喪,王安石隨行。
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16歲
王益服滿赴京,王安石隨行。
景祐四年丁醜(公元1037年)17歲
四月,王益通判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王安石隨行。
寶元二年乙卯(公元1039年)十九歲
二月,王益卒於江寧任上。
慶曆二年壬午(公元1042年)22歲
三月,王安石登楊窴榜進士第四名。以秘書郎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
慶曆六年丙戌(公元1046年)26歲
自臨川赴京,不求館職,改大理評事,知鄞縣。
皇祐三年辛卯(公元1051年)31歲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潛山)。
至和元年甲午(公元1054年)34歲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賢校理,辭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祐二年丁酉(公元1057年)37歲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祐三年戊戌(公元1058年)38歲
二月提點江東刑獄。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祐六年辛醜(公元1061年)41歲
為工部郎中、知製誥、糾察在京刑獄。
嘉祐八年癸卯(公元1063年)43歲
三月,仁宗卒,英宗(趙曙)立。八月,母吳氏卒於京師,十月歸葬江寧。
治平四年丁未(公元1067年)47歲
正月,英宗卒,神宗(趙頊)立。詔以故官知江寧府。九月,招為翰林學士。
熙寧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48歲
四月,自江寧入京。神宗詔越次入對。
熙寧二年乙酉(公元1069年)49歲
二月,以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
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50歲
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館大學士,與韓絳並相。立保甲法。
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52歲
行市易法、保甲法。
熙寧六年癸醜(公元1073年)53歲
提舉經義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帶賜之。
熙寧七年甲寅(公元1074年)54歲
三月,行方田均稅法。四月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實法。
熙寧八年乙卯(公元1075年)55歲
二月,複拜同平章事、昭章館大學士。六月,進加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熙寧九年丙辰(公元1076年)56歲
六月,子雱卒。十月,罷為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
元豐元年戊午(公元1078年)58歲
正月,進尚書左仆射,封舒國公。
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60歲
九月,加特進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改封荊國公。
元豐七年甲子(公元1084年)64歲
乞以宅為寺,賜名“報寧”。
元豐八年乙醜(公元1085年)65歲
三月,神宗卒,哲宗(趙煦)即位。進位司空。新法先後廢罷。
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66歲
四月初六病逝,贈太傅。
二、王安石的萬言書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處其中,幸甚。
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暇,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介之蔽,而仁民愛物之意,孚於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為輔相者屬之以事,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此雖二帝三王之用心,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於此,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誌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為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於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一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嚐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